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森林绿湿地美 大自然拥抱了无锡!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无锡商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10 16:22:51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出门即见绿,会带给人多少的快乐和遐想?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无锡连续多年的生态修复让很多人深切感受到:大自然正一步步走近城市!环境是最稀缺的资源,生态是最宝贵的财富。无锡,正向着城市与山水相融、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之城健步迈进。

  A、蠡湖成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

  感受:自上月蠡湖开捕以来,以前很少买花鲢的市民黄阿姨一家都好上了蠡湖鱼头“这一口”。因为据黄阿姨说,这是她觉得在无锡本地吃到的最好吃的鲢鱼,“我女婿说味道一点不比天目湖和宜兴横山水库的差”。

  数据:2009年12月19日,无锡蠡湖综合整治以来的首次开捕正式启动。截至12月31日,蠡湖共捕捞渔货186吨,其中鲢鳙鱼为150吨,约占80%。而从2006年到2009年这三年间,我市在综合整治蠡湖过程中已增殖200余万尾鲢鱼、鳙鱼等生物,并常年禁捕保证放流效果。这些生物的放流,有效调节了蠡湖水环境,削减了水体中的氮磷。如今,此前放流的大量鲢鱼、鳙鱼已经长大,将这些鱼捕捞上市,便可带走已转化为鱼体蛋白的氮磷物质,从而进一步改善蠡湖的湖体水质。如按捕捞200吨鲢鱼、鳙鱼计算,相当于从蠡湖水体提取氮41.58吨、磷8.6吨,降低蠡湖氮、磷浓度1.73mg/L和0.36mg/L,生态效益相当显著。

  背景:蠡湖曾是太湖水污染的重灾区,水质常年处于劣五类,通过生态修复、湖岸整治和环湖林带建设等几大工程的实施,目前蠡湖水面面积从原来的6.4平方公里扩大到9.1平方公里。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先驱城市的目标,市农委在2006年6月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市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蠡湖保水渔业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项目主要内容是对蠡湖水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监测,增殖和移植净水生物,如鲢鳙鱼、贝类、水生植物等,以净水生物调节水环境、削减水体中的氮磷,进而达到改善水质、修复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标。项目实施以来,已投入资金200万元,投放鱼种204万尾,贝类56.14万公斤,并实施常年禁捕和定期监测,渔业资源得到了有效恢复,对该水域的水质改善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达到了预期成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明显。

  同时,环蠡湖共设立了15个水生态环境监测点位,监测15个水质指标,对浮游生物、底栖动物、鱼类、水生植物等进行周年监测。2009年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高锰酸盐指数、总磷为Ⅲ类-Ⅳ类水,总氮下降到Ⅲ类。

  净水渔业在改善水质的同时,还给市民带来了优质丰富的水产。市农委最近委托无锡市水产、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蠡湖鲢鳙鱼进行了产品质量检测,各项指标全部达到了国家无公害水产品的要求,蠡湖由此也成为无锡最大的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

  B、水乡建森林城市无锡开先河 

  感受:在每个风和日丽的双休日,外地来锡工作的白领袁先生已经习惯带着妻子和4岁的女儿去蠡湖边的开放式景区里走走,一顶帐篷、一袋美食,在湖光山色中看着妻子和孩子嬉戏,让袁先生打定主意要永远生活在这座城市。“沿湖的开放式景区在设计上都很有特色,特别注重挖掘贴近自然的生态建设,让人一到这里就有种远离城市喧嚣的感觉。”袁先生说。

  数据:从2003年开始,全市平均每年造林10万亩,共新增造林面积60多万亩,超过了过去30年的总和。森林面积从2002年底的105万亩增加到2008年底的16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2%,城市绿地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3%和12.6平方米。

  背景:一片林城依山水,七廊贯通互经纬,八楔深入连田园,九珠环布饰锡城。江南水乡建设森林城市,无锡开了先河。在此轮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中,“清波绿林抱锡城”的无锡城市风貌特色得以定型和放大。

  一个城市由于地缘不同、禀赋不同、资源不同,城市生态建设的道路也是不尽相同的。无锡属于平原地区,森林资源先天不足。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无锡为资源禀赋不足的平原地区建设森林城市作了探索,在东部水网地区树立了森林城市建设的一个典范。

  围绕太湖生态环境保护和重建工程,我市在境内太湖一级保护区内构建生态防护隔离带,并实施城乡绿色通道、环太湖生态防护林、市区河道水源净化林、太湖湖滨生态湿地、绿色家园、城区增绿六大工程,全面推进城市森林建设。

  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城市绿化为核心,城郊森林为依托,太湖生态防护林为屏障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同时建设和完善了以宜南丘陵山区、平原经济林基地和市际隔离带为板块,以绿色通道为骨架,清水河道为网络,卫星城镇、开发园区、村庄绿化为点缀的点、线、面相结合的森林生态网络。无锡无处不在的绿色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四海宾朋都赞叹不已!

  C、80亿元重塑湖区湿地风光 

  感受:午后进入国家湿地公园长广溪,全然没有冬日的萧条。近处湿地的芦苇及波光粼粼的湿地湖面,幽静、恬美,不时有飞鸟在水面掠过,芦苇丛中偶尔会有一些不知名的水生动物发出“噗通噗通”的声响,不愧为锡城最大的天然植物园和鸟园。在这个水乡泽国里,各种路网、水网、林网互相补缺,与远处钢筋混凝土组成的楼房互相衬托融成一体。

  数据:我市对市域内湿地保护与恢复进行了(2008—2020)规划。《规划》分三期实施,预计总投资金额80亿元。若按计划恢复湿地面积,至2020年,估算湿地植被每年将滞留与去除总氮6314吨,总磷661吨,相当于每年可以削减太湖入湖河流氮总负荷量的175,磷总负荷量的42%。

  背景:无锡在太湖沿岸兴起生态修复理念已不仅满足于在岸上栽栽树,种种草。城市建设者的目光还投向了太湖,打造太湖湿地。湿地作为城市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它不仅为市民提供了环境优美的休闲场所,保护太湖流域自然湿地更是一项抢救性的工程,是从源头治理太湖污染的重要措施。

  无锡湿地资源丰富,地处长江下游太湖水网区,水域面积达150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1.4%。除大量湖泊湿地、河流湿地外,水库、人工沟渠、鱼塘、稻田等人工湿地也不在少数。无锡湿地修复围绕“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核心,把精力集中于太湖湖滨两侧和主要入湖河道,并凸显生态功能。宜兴漕桥河、大浦港等属重要入湖河流,其湿地恢复工程主要起河流“净化器”的功能,拦截陆源污染物;环太湖湿地群毗邻湖泊,湖滨湿地恢复工程着眼点就集中在湿地动植物种类、基因库的保护上,以便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与系统自动净化功能。

  为保护地球之“肾”,我市目前为止已开展了14个环太湖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共计投资12亿元,修复湿地面积16万亩,亩均投入大大超过省级标准。

  2010年,我市将继续推进7大湿地工程,其中,长广溪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二期工程将为建设重点。而去年9月升格为省级的梁鸿湿地公园,也拟于今年申报国家级湿地公园。几年后,旖旎的湖区湿地风光和悠久的水乡文化将重新出现在市民的视线内。(朱洁)

  小科普:数数蠡湖里的动植物

  蠡湖浮游植物2006—2009年检测到有8门80属178种,以绿藻、蓝藻为主,但种类数已逐年减少,表明水质向好的趋势发展。

  浮游动物2006—2009年检测到有78种,其中原生动物10种,轮虫39种,枝角类20种,桡足类9种,种类数也逐年减少。

  水生植物方面,蠡湖有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三大类24种,覆盖度约2.9%,水生植物生物多样性指数为2.29。

  鱼类方面,蠡湖现有鱼类42种,其中上层鱼类8种,以鲢、鳙、湖鲚和鱼日鱼为主,中层鱼类16种,以串条、银鱼等为主,大底层鱼类18种,以鲤鱼、鲫鱼为主。鱼类多样性指数为2.269,比项目实施前提高了9.67%。

  底栖动物,检测到有水生昆虫2种、寡毛类2种、螺2种、蚬和蚌各1种。另有虾类2种,外来的蟹和龟各1种。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