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水资源丰富地区不应忽视抗旱意识的培养
作者:李金桀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3/24 15:41:51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长远结合战旱魔

    一方面受旱地区近期仍无有效降雨,另一方面春耕生产即将全面展开,如何应对西南旱情,社会普遍关注。

    严登华认为,目前应该考虑压缩用水需求,重点应该放在保证人的饮水安全上,一些耗水量大、用水效率不高的企业可以压缩用水,甚至可以考虑暂时关停,全力保证人畜用水。此外,还可以适当开采地下水,充分利用中水和再生水,并把有限的水资源用在刀刃上,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调度,既保证人畜用水,又能提供生命线的保证。

    统计显示,自去年下半年旱情发生以来,云南、贵州、广西3省(区)累计新建抗旱应急调水工程3092处,新建“五小”水利工程5.86万处,铺设输水管线1.8万公里,新打抗旱水源井1.12万眼,购置运送水车7615辆,购置抗旱水桶94.2万个,累计为群众送水898万吨。

    在国家节水灌溉北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工龚时宏看来,这次大旱表明,既要建设大型水利设施,也不能忽视小型水利工程,必须要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对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也不应忽视抗旱意识的培养。“工程不仅要建设好,而且更要管理好。”

    吕娟认为,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水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一个地区的发展应该与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相匹配。开源和节流则是当今乃至长远的抗旱手段。“所谓开源,就是要想办法在抗旱应急(备用)水源上下功夫;所谓节流,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节水意识,通过法律、制度等手段规范过度的用水行为,使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都达到最优状态,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严登华表示,长远看,抗旱应该从危机管理、应急管理向风险管理与常态管理转变,实现长期、中期和短期管理的有机结合。例如,长期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与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相协调;从中期来看,要做好水资源配置规划。同时,要加强监测与预警预报、风险管理及应急调度能力建设,不仅要开展全过程、多圈层、天地一体化的监测,还需要加强降水及供需水的预测预报及综合调度。目前来看,最迫切的任务是要进行干旱的风险分区,绘制干旱风险图,并根据风险成因类型和发生概率,进行产业布局和水利工程布局的优化,以及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李金桀)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