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市场经济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作者:王南桂  文章来源:中国企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4/1 12:41:53  文章录入:eedu  责任编辑:eedu

 

  我国是一个有近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现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迫切要求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全国人民正在为2020年实现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一条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的道路。

  解决好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问题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并将这项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主要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在下降,水环境和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全国环境形势总体上仍然十分严峻,不容乐观。部分区域环境还在恶化,污染区在扩展,复合型环境问题出现使治理难度加大。

  具体表现在:污染物排放仍处在较高水平,COD排放大大超过国家水质标准,相当一部分水体失去自净能力;二氧化硫排放也超过国家的环境标准,南方酸雨控制区内90%以上的地方出现酸雨,64%的城市空气中总悬浮物年平均浓度超过国家标准;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不高,危险废物处置率和处置技术均较低;生活污水排放逐年增加,占污水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但是生活污水处理率仅有18.5%。

  保护环境是中国的基本国策。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得一时的经济发展。

  政府提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强化环境污染的防治要求,其措施是:

  1、集中力量对重点流域、区域、海域、城市的污染进行治理。

  2、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率。

  3、健全环境法制和环境标准,加大执法力度,开展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4、支持发展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

  5、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旅游景区的资源与环境保护。

  6、开展环境警示教育,增强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我国对污染物排放实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我们的措施是:

  1、建立健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确保污染物排放总量稳步下降,根据区域、流域环境承载力确定环境容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并逐年削减,直到满足环境容量的要求。

  2、以科技推动产业提升,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综合目标,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污染的治理实行源头控制、标本兼治。

  3、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倡导循环经济,延长工业链,变废为宝,实现污染治理资源化。如污水的深化处理,建立中水回用系统,垃圾焚烧综合建材生产,矿渣利用生产水泥、粉煤灰利用生产建材等等。

  4、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多元化环保投入体制。

  建立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投资机制。逐步增加环保投入,使环保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5%—2%。同时要明确企业和其他投资主体的职责,通过政策引导,调动社会力量投资,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环保投资模式和运行方式。

  加快治污设施建设,积极推行治污市场化经营。

  建立以收费为主、以税收和基金为辅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按照排污收费标准略高于治污成本的原则,逐步提高收费标准,探索开征环境税,利用价格机制有效调整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环境行为。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