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又是一年清明到 “低碳”文明清明节受到追捧
作者:阙爱民等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4/4 9:20:51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低碳”的清明更文明

  一年一度复清明,一系列变化正在我们的身边悄然发生:在安徽合肥,今年清明节主题被定为“文明低碳祭祀,平安和谐清明”,倡导人们通过鲜花、绢花、卡片来表达追缅之情;北京的民政部门和社区工作人员为市民提供了网络“代祭”服务;南京有的公墓推出了“纸钱兑换鲜花”服务……

  随着大量以更低消耗、更少污染、更多环保为核心的新做法涌现于各个城市之间,传统的清明习俗在植入“低碳”元素后,释放出了更文明、可亲的气息。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清明时节各种点燃香烛、焚烧祭品、鸣放鞭炮等祭扫方式,不仅与当下全社会所提倡的“低碳、生态、环保”生活方式不符,也产生大量垃圾和废气,污染生活环境,容易造成火灾等事故。时代的发展,观念的变更,正在为传统的清明节添加新的文化内涵和注解。

  在今年的全国清明节工作视频会议上,民政部呼吁各地推行鲜花祭扫、居家祭扫、网络祭扫和社区公祭等文明祭扫方式,以及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节地环保生态的葬式,打造绿色、生态、和谐清明。这不仅是对公众的倡导,更是对政府部门提出的更高要求。

  要让“低碳”的祭扫方式从新潮的“概念”走入实际,让它在生活中找到“落脚点”,需要有关部门在大力宣传这一新观念的同时,更好地增强服务工作,为人们“低碳祭扫”创造便利的条件。

  引导、服务、便利,需要实实在在的细致工作。倡导市民前往祭扫时“自驾改坐公交”,城市公交系统应合理设置或调整;推行“植树替代香烛”,需要必要的园林绿地开辟和管养;提倡网上祭扫,需要规范祭祀网站的主持、组织与维护,使之更加符合人们对祭祀活动庄重、得体的要求;社区工作者应尊重民意民愿,做好社区公祭活动组织安排;等等。只有这样,“低碳祭扫”才能真正让清明节更加绿色文明。(新华社合肥4月2日电)

  各地迎来群众祭扫高峰

  新华社北京4月3日电4月3日是清明节假期的第一天。记者从民政部获悉,今日各地迎来群众祭扫高峰。

  根据民政部清明节工作办公室对全国150个观察点报送数据统计,各观察点全天共接待祭扫群众431万人次,祭扫车辆46.6万辆。与去年清明假期第一天相比,祭扫人次减少36.6%,车辆减少了40.3%。

  预计明后两天,尤其是4月5日清明节当天,祭扫人流和车流将会达到较高峰值,且近期北方多数地区天晴风大、南方部分地区持续干旱,民政部清明节工作办公室再次提醒公众:注意防火安全,文明祭扫,自觉维护祭扫场所公共秩序,确保平安清明。

  又是一年清明到。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清明节被赋予了其特殊的涵义:它是祭奠先人、缅怀英贤、慎思追远的节日,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情感纽带,也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春季仪式。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清明节的祭扫方式也更加多样化:树祭、水祭、网祭、花祭、诵读歌唱等等,传统的祭扫陋习正逐渐被文明、简朴、环保、低碳、亲近自然的方式取而代之,而我们的文明祭扫也正是对天堂的故人、先贤们最大的慰藉。值此清明到来之际,我们呼吁更多的人加入文明祭扫的队伍,让我们大家共同行动起来,营造一个中华民族崇尚和谐、亲近自然、孝亲敬贤的新氛围。

  ~~清明节由来~~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关于“清明”的最早文字记载出于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它包含两个意思,一是节气,二是节日。二十四节气演变为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等。清明节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二者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唐宋时期,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

  清明节特别策划

   甘水祭亲人

  □本报记者 阙爱民 本报 通讯员 杨振辉 高帆

  绿染渠首,春回丹江。3月28日上午,烟波浩渺的丹江口水库西岸,盛开的油菜花把绿色的麦田镶了一道金黄的花边儿。

  “爹,娘,咱村一千多口再有俩月,就要迁到新乡辉县了,这可是在老家过的最后一个清明节了。您瞧,今儿咱全家都来了。”油菜田边的坟地旁,淅川县仓房镇王井村农民王建国,把几束油菜花恭敬地摆放在父母坟前。他的身后,是双手捧着一碗丹江水的妻子和刚从外地赶回来的儿子王志文。

  王建国接过那碗丹江水,跪在了坟前:“爹,娘,咱这丹江水越来越清亮甘甜了,再过几年还要送到北京呢!今儿个,俺以水代酒敬二老!”

  “为了守护这一库丹江水,现在咱库区都不焚烧冥币和纸钱了,老人家你们可要理解哦!”一旁的妻子补充说。

  “咱爹娘是通情达理的人!”王建国回忆道,“上世纪60年代,因兴建丹江口水库,爹娘带着只有6岁的俺,先后迁了4次,才安置到今天的王井村。他们常说,无论在哪儿落脚,只要人勤劳,土地变黄金……”

  王志文从父亲手中把盛着丹江水的碗小心地捧了过来,春风里,清亮的丹江水均匀地泼洒在坟土上。

  全家人跪在坟前,深深地磕了几个头,孙子把一个白纸条压在坟头上,上书:水源地万古长青,祖父母精神永垂。丹江水长!

  所有的仪式进行完了,王建国又望了一眼波光粼粼的丹江,抓一把坟土,小心翼翼地放入一个特制的红布袋内。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