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鸟儿没有发言权? |
作者:贺震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4/8 10:12:34 文章录入:小蟹 责任编辑:xiexiaoling |
|
近闻上海有关部门在编制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时,拟将“鸟”作为一项考核指标。据悉,此举受到了一些政协委员的批评。但作为一名环保工作者,笔者认为,将鸟作为评价生态岛建设成效的考核指标,也未尝不可。 常识告诉我们,鸟儿的数量和种群的多寡是一个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指示性数据。良禽择木而栖。聪明的鸟儿总是会选择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它们的家园;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变差了,即使原来生活在那里的鸟儿,也会再择“高枝”,另觅家园;而一个地方环境质量变好了,就会有更多的鸟儿去那里生活。因此,形象地说,鸟类对一个地方生态环境的质量是很有“发言权”的。人类可以从鸟儿数量和种群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也正因此,目前国际上通常以野生动物尤其是鸟类的丰富程度,作为衡量一个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志。 诚如批评者所指出的那样,候鸟迁飞的机制十分复杂。对于一个区域来说,不仅有随着季节变化往返迁栖变换越冬地与繁殖地的候鸟和由于某种原因偏离原来迁飞路线违反常规落脚下来的迷鸟,也有长年居留在本地的留鸟,还有迁徙途中觅食补充体力短暂休息后再继续迁飞的过境鸟和由外地引进笼中饲养而逃脱或被人为释放到野外活动的逸鸟。但不管哪一种鸟,如果一个地方的生态环境质量不好,它都不会在那里久留。对于候鸟来说,如果某处曾经是它迁栖越冬或繁衍的旅馆,旅馆不再适合客人居住,鸟客人也就不来了;对于留鸟来说,如果那里生态环境恶化了,它也会“背井离乡”,另择留居之地,变为“生态移民”;对于过境鸟来说,如果那里不是环境友好之地,它会另择迁飞路线而绕开那里;对于迷鸟与逸鸟来说,如果那里环境质量不好,它们的寿命也不会长久。总之,生态环境质量不好的地方,鸟儿绝不会太多。相反,如果一个地方的环境质量在逐步变好,那么鸟类的种群和数量都会一天天多起来。因此,如果人们发现鸟儿数量多了起来,就应当高兴,因为那确实说明当地的环保工作见了成效,生态质量有了改善。 万类霜天竞自由。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是追求和谐,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社会、万类万物的和谐、共生、共荣。赞成以鸟类指标作为生态岛的评价指标,并不是赞成以鸟类指标作为生态岛评价的唯一指标。生态岛的评价指标不是一个两个,而应是一个指标体系。从媒体的报道中得知,崇明生态岛指标是一个由“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管理科学”等5个领域、15项主题和24个核心指标构成的崇明生态岛建设指标体系。建设世界级生态岛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将生态学思想尤其是复合生态系统理论融合进指标体系的构建,形成具有崇明特色的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指标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探索过程。但每一项指标及其数值设置得是否完全合理,就必须要认真研究。毋庸置疑的是,地球是人类与其他生物共同的家园,环境是人类与其他生物共同的环境。把作为环境质量指示物的鸟类种群和数量作为评价生态岛建设绩效的关键指标,不仅是科学的、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但因为“人之尺度”往往缺乏实证性和可测量性,我们就需要借助一些其他辅助指标去掌握客观对象的规模、程度、比例和结构等。我们必须把握的是,“人之尺度”是首要的,指标是我们衡量“人之尺度”的辅助手段,不可主次颠倒。但抛开必要的辅助手段,大谈“人的主体性地位”也肯定要陷于空谈的泥淖。 也许有人会担心一旦鸟的指标被正式列入考核体系,不知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等公共资源进行鸟类统计、清查流动鸟居留现状,以及鸟类指标造假的技术难度比造假华南虎低得多,甚至有可能催生一大批“周老虎”的“同门师弟”等,这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这关系到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与诚信社会的打造,而与要不要把鸟作为生态岛考核评价指标没有逻辑关系。当前我们要做的是把鸟作为生态岛考核评价指标后,大力维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让更多的鸟儿有美好的家园,也让我们人类有美好的家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