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退耕还林·生态建设·粮食产量
作者:唐守正  文章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4/5 17:30:24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从1999年开始开展退耕还林工作以来,到2003年的5年间共退耕约1亿亩;粮食年产量由5120亿公斤降到4310亿公斤,下降了810亿公斤;耕地面积由17.1亿亩降到14.9亿亩,下降了2.2亿亩。这一严峻的形势引起了党中央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2004年扭转了粮食产量下滑的局面,粮食产量达到4700亿公斤,回升了7.5%,超过了2000年的产量。

    这几者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由此引发的关于退耕还林与粮食安全的讨论还在继续。有些人认为退耕还林造成耕地面积下降,引起了粮食大幅度减产,给粮食安全构成威胁。有些人认为退耕还林改善了生态,提高了农民收入,是“德政工程”、“富民工程”。也有人担心“退耕还林”结束以后怎么办?为此,我认为应该全面分析退耕还林、生态建设和粮食产量的关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们用另外一组数据更便于说明退耕还林和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1999年全国平均粮食亩产300公斤,到2003年全国平均粮食亩产下降到288.8公斤。退耕还林难道会造成粮食平均亩产的下降吗?退耕地区是平均亩产115公斤的瘠薄耕地,从1999到2003年退耕还林占用耕地1亿亩,也就是说退耕还林可能造成粮食减产115亿公斤。同样是这5年,退耕地区以外的耕地减少1.2亿亩,造成粮食减产695亿公斤,这些损失的耕地可是平均亩产560公斤的良田。这些良田包括高速道路、城镇建设、尤其是大型水库淹没的耕地。一算就知道,如果要求2003年生产6000亿公斤的粮食,假如亩产平均500公斤,那么只需要12亿亩耕地就可以了。

    当然,道路、城镇和水库是我国发展所必须的建设。同样,生态建设也是我国发展所必须的建设。道路、城镇建设用地,可以尽量选择荒地和低产耕地,退耕地必须是低产耕地,惟独水库建设我们无法控制被淹没土地的质量。所以这三项因素对粮食减产影响的排序是水库淹没土地最大,道路城镇建设其次,退耕还林在最后。2004年虽然仍然退耕1000万亩,但全国粮食产量却比2003年增加了388亿公斤,达到4700亿公斤,超过了2000年的产量,平均亩产达到308公斤,这是1999年以后的最高水平。粮食增产的原因很多,但是这些数字至少说明一个问题:从总体上来讲 ,5年的退耕还林对改善农业生态起到积极作用。所以,目前生态建设已经由局部治理、总体破坏阶段进入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

    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保护优质耕地,提高粮食亩产是保证粮食安全的主要手段。二、退耕还林可以改善农业生态,有利于保护良田,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

    在退耕还林工程的执行中,当然也须注意一些问题。

    1.前5年超规划执行。按照总体规划,应该逐渐增加年退耕面积,退耕只能在规划的土地上进行。但是执行中,由于利益的驱动,有些地方严重超规划执行,甚至打着退耕还林的旗号,在良田上造速生用材林。

    2.退耕还林总体规划到现在尚未正式批准,致使无法进行下一步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大范围的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它不仅是一家一户的退耕问题,至少是一个区域性的生态问题,必须有详细的规划和设计,包括地带、范围、树种、技术、目的和“预后”。

    3.退耕还林的运作方式有待改进。目前采用的是基层政府直接对农户的方式,虽然对保证农民利益有利,但是不利于科学经营森林,不利于扶植地方产业的转型。而地方产业的转型是解决“退耕还林以后怎么办”的关键所在。应该利用目前政府投资退耕还林的大好时机,有意识地培植相应的企业与产业,例如造林公司、林产品加工、运输、销售公司、劳力输出公司等,使得在退耕还林工程完成后,当地的经济结构有能力解决退耕还林工程涉及的农户就业与生活问题。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