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北京市环科院:让北京天更蓝,水更绿 |
作者:操秀英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5/14 8:45:11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上高中的时候,早上到学校鼻孔都是黑的,那可真是‘下沙’,现在沙尘暴的次数很少了,特别是奥运会以后,大家都能感觉到北京的天更蓝了,山更绿了。”28岁的北京市民小王笑着对记者说。 确实,北京越变越美,越来越宜居,而蓝天绿水的背后,则是环保事业的发展。而在其中,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更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成立于1957年的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其前身为建工部市政工程研究所, 1973年改称为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1994年“所”改“院”,是全国第一个以“环境保护科学”冠名的科研单位。 “绿色北京”是北京提出的三大城市建设的目标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环保事业日益受到重视,作为环保领域的科研院所,我们感到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院长田刚说,作为一个地方院所,如何找准定位、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时调整方向,是关系到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大概十年前,北京市环科院的主要工作还是以研发环保实用技术为主,“那些技术的主要应用对象是企业,当时承担的课题和为政府服务的角色似乎要弱一些。”田刚回忆。这位已在环科院工作20余年的“老环保”目睹了北京甚至全国的环保事业发展,更见证了北京市环科院的创新历程。 “近年来我们承担的科研和政府工作任务的项目越来越多,工作重心也转移到为政府环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田刚说,“紧紧围绕北京的需求开展工作。” 田刚分析道,和其他城市比起来,北京面临水资源缺乏、大气扩散条件差、人口密度大等环境问题,针对这一情况,环科院重点开展研究。为了解决大气污染问题,该院主持了锅炉污染物排放、加油站油气回收(国内首例)、施工扬尘控制(国内首例)等多项环保标准的制定工作。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场地土壤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而备受重视。在该领域,北京市环科院率先起步,从技术筛选、法律法规、到工程示范,进行了一系列的开创性研究工作,主持了《场地环境评价导则》(国内首例)等三个有关标准的制定,并在北京焦化厂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场地污染修复技术示范基地。“在北京市科委和北京市环保局的支持下,环科院主持研发了一批场地修复的关键技术,希望能在示范工程应用并向全国推广。”田刚说。 此外,奥运会期间,在场馆的设计过程中,北京市环科院主持起草了《奥运工程环保指南》《奥运场馆设计环保标准》等多项有关技术文件,在场馆的施工过程中,主持开展了一系列的环境评估、场馆环境监测等具体的监控工作,为奥运场馆实现绿色奥运承诺做保障。 事实上,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居国家领先地位,所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往往也是“超前”的,因此抓住了服务北京的定位,无形中也保证了北京市环科院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在服务政府的同时,北京市环科院并没有放弃依靠技术开发市场的理念,他们始终将开发具有实际使用价值和推动行业进步的技术放在重要位置。 作为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北京市环科院意识到,科研与市场二者不可偏废。“我们有从事实用技术开发的良好基础,很多环保技术和设备在全国都是领先的,所以我们要继续发挥这个优势,其实也只有市场搞好了,才能更好地促进科研。”田刚说。 迄今为止,北京市环科院是环保系统内部唯一既组建行业工程中心又组建国家工程中心的单位,它也是国家环保系统内唯一具备自主研发和生产环境监测仪器能力的单位。目前,该院生产的“环科”系列在线监测仪器已经成为国内知名品牌,产品质量堪与国际产品媲美,在国内多个省市实现了推广和应用,对促进民族高科技工业、限制进口产品价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虽然是地方性科研机构,但是由于定位准确,因此始终在行业内部总体上保持着先进水平,不少重要领域居行业领先地位。 那么,怎样让技术开发赢得市场与服务政府这“两个轮子”协调运转呢? “我们也探索了很长时间,其实主要是对人的管理。”田刚说,“现在,环科院已经建立分别从事这两项工作的稳定的队伍。” 其实,早在几年前,北京市环科院就以大气污染防治研究为方向,以扬尘控制为突破口,着手组建专门为政府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的科研队伍。通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一支专门从事科研和为政府服务、专业齐全、装备精良的科研队伍,人员已经占到单位科研人员40%以上,由北京市环保局下达的工作任务占到全部工作的30%左右。 由于不同人员所从事的工作不同,难以采用相同的考核指标,因此如何在保证和谐的前提下,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使各类人员均能积极地发挥作用,是体制改革过程中的难题。经过1年多在全院上下的反复讨论,北京市环科院采取了分类管理、量化指标、统一标准、专项奖励等方式,提高了个人能动性,也保持了队伍的相对稳定。 目前,北京市环科院正沿着“立足北京,放眼全国,紧跟世界”的基本路线,向着“向政府环境管理提供更加高效、超前、实用的技术支持”的目标发展和前进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