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五大连池最大限度恢复自然生态
作者:吕游  文章来源:黑河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5/18 11:50:00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作为2010年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唯一项目,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如今正逐步减少在风景区核心区内的人为建筑物和耕地,最大程度恢复火山地质原貌,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自然遗产。

  眼下正是备耕时节,而在黑龙江农垦五大连池原种场,火山堰塞湖边的耕地却放弃耕种,农场组织技术人员正逐个地块查看土壤解冻程度。因为过些日子天气回暖之后,小树苗将取代以往的小麦、大豆,成为沿湖5000亩农田的守望者。

  五大连池原种场副场长王子龙告诉记者,五大连池原种场沿湖200米退耕的5054亩地已经预留出来,而且已经做了详细规划,这里将栽种树木,树种包括杞柳、沙果、樱桃、山杏、山梨等。目前苗木已经基本到位,不足的苗木正在积极采购。

  如今,在五大连池风景区这片土地上,保护景区生态环境、维护世界地质遗产已经成为农垦人、军垦人和其他驻景区中省直单位的共识。放弃眼前利益,着眼长远发展,保护和谐美好的生态环境符合每一个人的长远利益。

  今年,五大连池风景区内不但火山堰塞湖边良田要退耕,火山熔岩台地边缘1000米之内的农村、农场、企业、商服、疗养院等单位也要关闭或外迁。风景区管委会决定利用3~5年时间,按照申遗要求,拆除熔岩台地、沿湖200米范围内及影响申遗的水泥厂、渔业连建筑,搬迁一镇、二场、三村居民,恢复自然生态环境,共计拆除建筑物89.1万平方米。在五大连池老黑山脚下,有一处1965年建成的居民点,这里的96户居民也要整体迁出风景区,虽然离开居住了几十年的家园,很多人依依不舍,但居民们对政府的决定持理解态度。

  既要火山矿泉,又要生存发展——今年,一个远离火山熔岩台地、远离堰塞湖和矿泉水保护带的生态旅游新镇将破土动工。风景区内2800多户、7000多名生态移民将全都搬迁到这里。据建设规划人员介绍,旅游名镇规划的形象将突出“大气大美大自然”、“宜居宜游真人文”。建设标准将重点突出七大低碳核心概念:“资源统筹、节能节地”,“低碳生活、循环产业”,“管网与地下走廊”,“被动住宅、绿化公建”,“慢行系统、公交导向”,“雨洪管理、中水利用”,“垃圾分类、变废为宝”。几年之后,这里将变成独具火山矿泉特色的国际领先节能区,国际低碳旅游示范镇,黑龙江省的旅游龙头重镇。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