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种群逐年壮大 大熊猫仍未摘掉濒危帽子
作者:余里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6/3 8:09:14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全球首个“大熊猫野放研究中心”日前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开建,来自世界各地的大熊猫保护权威专家、保护组织代表汇聚四川,作为国际濒危物种——大熊猫的生存状态再次引起人们关注。

  在2009年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年会上,一组数据表示,目前,全球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已达294只,接近圈养种群300只的预期目标。但专家们表示,这并非表示大熊猫摘掉了濒危的帽子。

  “大熊猫依然是国际濒危物种。”据中国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主任张志和介绍,最初人工圈养大熊猫定下300只的目标,是为了保证大熊猫物种在100年内保持90%以上遗传多样性,通过自我维系、自我繁殖来继续繁衍下一代,不会消失。

  然而,在实践中,专家们却对这一目标产生了质疑,因为大熊猫圈养种群质量有下降趋势,突出体现在圈养个体的遗传贡献严重不均等。“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圈养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已经低于野生种群。”张志和说。

  据张志和透露,目前,专家们已达成共识并提出了新的目标,全球圈养大熊猫种群目标将维持在400只-600只的种群规模。不过,这只是指人工圈养大熊猫。在野外,大熊猫的处境并不是人为可控制的,大熊猫物种依然处于濒危状态。

  “野化放归是对野生大熊猫种群的一种补充、复壮。”张志和表示,通过科学手段,将人工繁育的物种个体经过野化培训后,逐渐适应其野生环境,最后放归到野生环境中,是对物种的一种数量补充及繁衍保护,“如有些地方野生大熊猫数量减少,可将圈养大熊猫放入进行种群复壮。”

  “大熊猫繁育研究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圈养,而是将这一物种放归自然。”张志和表示,在目前科研繁育取得较好成绩、人工圈养种群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开展大熊猫野放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大熊猫野放研究中心”的开建是中国保护大熊猫的一个重大步骤,在野放中心,熊猫专家将对大熊猫回归自然相关课题进行系统地研究。

  “要达到大熊猫看不到人,但人能观测到它的目的不容易。”张志和表示,目前,已考虑过让大熊猫住树洞、山洞,并放养小熊猫、金丝猴、牛羚等伴生动物,建立红外照相等监控设备,但还远远不够,“还应有隐蔽的观测点,能近距离观察它们到野外的生活。”

  “我们现在的研究和工作都是为野放做过渡准备,进行实验性研究。”张志和表示,实际上,下一步将如何对圈养大熊猫进行野放训练,还没有成功案例和经验可循,一切工作都像是在进行“探路”。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