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民间治沙人为中国西部地区生态屏障添绿 |
作者:艾福梅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6/18 11:28:16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新华网宁夏频道6月18日电(记者艾福梅)放着年收入数千万元的老板不做,今年已经72岁的王恒兴3年前毅然走进渺无人烟的毛乌素大沙漠,先后投入6000多万元植树造林,治理沙漠,使位于中国西北的宁夏平罗县陶乐镇庙庙湖周围的沙漠绿了起来。 “是党的好政策让我致富,过上了好日子。看到沙害侵害着宁夏,危害老百姓的生活,我觉得我有义务治理沙害。”谈到当初选择治理沙漠的初衷,王恒兴的话简单而质朴。 3年时间里,王恒兴在沙漠中推出了数公里的道路,铺设了100万米长的引水管,种植了20余万株沙柳、白杨、沙枣等乔木以及70多万株灌木。 “再有两年时间,我就能完成给1万亩沙漠披上绿的目标,这将是我这辈子最自豪的事情。”王恒兴说。 17日是联合国确定的第16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土地荒漠化被喻为“地球癌症”。中国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说,土地荒漠化引发了沙区群众流离失所、人们生活日益贫困、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 有关资料显示,中国荒漠化面积达到263.6万平方公里,涉及西北大部、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的18个省区市,有4亿人口常年受到风沙危害。 在中国与风沙斗争的力量中,如王恒兴一样的许多民间治沙人,为长期遭受风沙侵害的中国大地播种着一片又一片绿色家园。 据宁夏林业局植树造林与防沙治沙处处长平学智介绍,在宁夏约有200多个人和企业参与植树造林,造林面积超过100万亩。 在宁夏,有一位治沙与发展沙产业的典范——全国治沙英雄王有德。他和他的团队以每年治沙造林两万亩的速度,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筑起了一道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10公里的绿色屏障。 这些民间治沙者有把沙魔驯服、把沙山变绿的雄心壮志,但在在治沙过程中面对缺资金、少理解、少支持的窘境,他们的内心也充满了困惑与矛盾。 王恒心告诉记者,他现在已经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这让他很苦恼,“我不想把这几年的心血因为没有管护树林的费用而白流。” 要解决这些困境与民间治沙人自身的努力和国家的扶持分不开。 王恒兴告诉记者,在植树造林的实践中,他发现仅仅依靠自己的投入来治理沙漠是远远不够的,而要学会通过用沙漠造血的模式来治理沙漠。今年,王恒兴计划在沙漠中种植沙棘,通过发展沙棘产业来实现自己以沙治沙的目标。 “我要做沙漠旅游,发展沙漠养殖业,种植经济作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有植树造林的后续资金,否则种上的树也就白种了。”王恒兴说。 政府治沙要与社会治沙相互支持。有林业部门干部说,政府没有力量单独承担生态治理重任,民间力量同样也不可能凭一己之力单独完成,双方只能相互支持,相互补充。 “现在很多个人参与防沙治沙的经济效益不好,见效比较慢,多面临后续资金缺乏的难题,虽然国家也有补助款,甚至采取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方式解决造林的后续管理资金困难,但政策帮扶还没有大的突破,期待能够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如国家返购个人造林。”平学智说。 贾治邦说,今后中国还将进一步优化政策机制,遵循兴林富民的原则,坚持增绿与增收、治沙与治穷相结合,优化扶持政策,活化工作机制,调动广大群众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