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国染色工业将告别水污染、高能耗
作者:王煜  文章来源:天健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6/22 23:33:27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天健网消息(见习记者 王煜)622,辽宁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与工程化设备”和“散纤维及成衣制品无水染色”科技成果项目鉴定会在大连工业大学召开,由中国工程院孙晋良院士为主任的专家组对项目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成果实现了无污染、零排放的清洁化生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郑来久教授向专家组介绍超临界CO2无水染色实验装置。

     该项技术攻克了传统的染色以水为介质,环境污染严重的技术难题,符合国家纺织染整低碳经济产业政策,实现了染色过程的清洁化生产,从根本上解决了纺织染整业环境污染严重和能源消耗高的共性关键难题,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据专家预测,行业年节水将达10-15亿立方米。

    据介绍,传统的染色主要以水为介质,耗用大量的水资源。据有关资料报道,我国纺织染整业日排放量3-5×107 m3,年达20亿m3,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已制约了我国纺织染整行业的发展。为解决纺织染整业造成水资源严重污染这一难题,大连工业大学从2001年起,在国内率先对天然纤维进行了超临界CO2无水染色技术进行了研究,利用回收的工业排放CO2为载体,在超临界状态下携带染料上染纺织品,揭示了超临界CO2无水染色机理,发明了萃取染色一步法的独特工艺技术,具有染色过程不用水,染料和CO2可循环使用,无需添加化学助剂,无环境污染等优势。2004年,项目列入中国纺织行业协会科技指导项目,并先后得到了辽宁省科技厅、辽宁省教育厅、大连市科技局的重点资助。

     为了进一步开发无水染色技术,大连工业大学同光明化工研究设计院产学研合作,2005年,双方共同研制了适于天然纤维的超临界CO2无水染色实验装置。在小试试验获得成功的基础上,2009年,又研制了具备中试生产规模的工程化设备,实现染色关键装置的可视化,在散纤维和成衣艺术染色方面具备产业化条件。染色产品耐摩擦色牢度达到4级,耐水洗色牢度达到5级,符合国际环保纺织标准和GB18401-2003标准,被认为是印染行业一次“产业革命”。现已申报发明专利9项,已授权4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