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沈北新区各项均达到国家生态区考核指标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沈阳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6/28 20:14:59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沈北新区生态区建设工作扎实,措施得力,成效显著,技术核查过程中提出的整改措施落实到位,基本条件和建设指标均达到了国家生态区考核指标的要求。同意通过国家生态区考核验收。 “希望沈北新区以此次考核验收工作为新的起点,持续推进并继续深化生态区建设工作,建立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建设的水平,为全国同类地区树立典范。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建设模式,努力构建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 ——环境保护部国家生态区考核验收组 这是6月25日国家环境保护部国家生态区考核验收组对沈北新区国家生态区创建工作的考核验收结论,更是对沈北新区生态区创建工作所取得的成果的高度评价。 2006年3月,沈阳市委、市政府做出重大决策,将新城子区与沈阳农业高新区合署办公,组建沈北新区。2006年10月,沈北新区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规划面积10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万。新区成立以来,即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一手抓经济发展不放松,一手抓生态建设不动摇,实施生态立区、生态兴区、生态强区战略,高标准编制生态规划,高起点发展生态产业,高投入建设生态环境,全力打造科学发展先导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和谐社会先行区,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成为推动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新引擎。2009年7月,全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做优发展空间现场会”在沈北新区召开,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沈北新区要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2009年9月,沈北新区22项指标全部通过了国家环境保护部技术核查,2010年6月25日,顺利通过了国家生态区的考核验收。 生态立区战略: 赢得专家啧啧赞叹 “在国家生态区的创建工作中,沈北新区的领导高度重视,坚持生态立区、生态优先不动摇,不断加大投入,他们那种创新、奋斗的精神,给人深刻印象。”国家生态区考核验收组成员、国家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副司长李远这样评价说。 “沈北新区,对国家生态区的创建,是真重视,真抓,真舍得投入……”国家生态区考核验收组成员、辽宁省环保厅副厅长王治江深有感触地说,沈北新区把生态区创建不是当作形象工程来搞,而是实实在在地进行建设,他们在工程项目建设上的大手笔,在全省少见,特别是上了一些对生态区建设具有关键作用的生态工程,非常难得。他十分中肯地说,以前,有的区域搞景观工程,往往成了反生态的水泥工程,而沈北新区却用生态的理念来设计,非常有新意,践行了生态环保的理念,比如,蒲河生态廊道的建设,小草直接铺到了河边,没有了钢筋水泥的廊道成为真正的生态廊道,很好,很值得推广。他坦言,在全省来讲,沈北新区的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都不是最好的,有些方面还很薄弱,但是沈北新区区委、区政府的领导真重视,真下功夫,因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他认为,沈北新区的国家生态区创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具有广泛的示范意义。 “领导重视,组织得力,生态区建设扎实推进。”国家生态区考核验收组对沈北新区自成立以来,就确立了生态立区战略,坚持高标准编制生态规划,高起点发展生态农业,高投入建设生态环境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特别是沈北新区编制了生态区建设规划和30多个专项规划,把建设生态区作为全区‘一号工程’,围绕生态区建设目标,将创建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以制度抓落实,大力推进生态区创建工作,给国家生态区考核验收组组长万本太留下深刻印象,并给予充分肯定。 “我从沈北新区长河的上游走到下游,看到偏僻的山村都在进行生态建设,在马刚乡的中寺村,看到许多村民在清理村道,栽种鲜花,我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说是在搞村容村貌建设,普通村民都动员起来了,让我们真实地看到了沈北新区的生态区创建,不是在走形式,是真心真意地在干。”国家生态区考核验收组成员、辽宁大学董厚德教授对沈北新区赞不绝口。 “国家生态区的创建,辽宁走在了东北的前面,沈阳走在了辽宁的前面,沈北新区的生态区创建工作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李远这样评价沈北新区的生态区创建工作。 生态惠民工程: 惠及千家万户 “走,咱俩出去溜一趟!” “去哪?” “去沈北,到沈北大道,去蒲河岸边看一看……” 这是辽宁大学董厚德教授和老伴间的经常对话。作为国家生态区考核验收组的成员,董厚德教授真诚地说,什么是生态区?生态区的概念到底是什么涵义?我研究了50多年的生态,觉得最基本的就是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饭,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在优美的环境里生活这样四个条件,这样看似简单的四条,其实完成起来很不容易,而沈北新区做到了。他说,作为一个沈阳人,他享受到了。他高兴地告诉记者,一到累了,倦了,他就和老伴出去,只要开着车到了沈北,驶上沈北大道,蓝天,绿树,宽阔的道路,清新的空气,让人的心情立刻轻松下来,感觉特别的好。在某种意义上说,沈北新区的生态区创建就是一个惠民工程。 “每次从外地出差回来,可能不去公司,不回市内的家,而是先到位于沈北新区蒲河新城的洋房里去小憩一会儿,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整理一下纷乱的思绪,松驰一下紧张的神经,然后,再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工作。”格鑫诺(沈阳)玻璃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新广对记者说,他喜欢沈北新区,到处是郁郁葱葱,到处是花团锦簇,天是那样的蓝,云是那样的淡,真的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他最大的遗憾是当初没有把分公司建在沈北新区,但非常值得庆幸的是早早地在这里买了洋房,生态,宜居,真的是名副其实。 “我卖掉了市中心的房子,和老伴搬到了沈北新区蒲河新城的别墅洋房,远离喧嚣的闹市,白天在自家的花园里养花种菜,夜晚听听轻音乐,按时入睡,再也不必担心被刺耳的汽车喇叭声和呼啸的汽车马达吵得不得安宁,两年多了,人更结实了,精神更好了。真的越来越喜欢这里了。”经营了多家企业的张先生如今在沈北新区过起了这样的退休生活。 其实,生态沈北不仅让久居市中心的人体验了宜居的惬意,更让沈北新区的许多百姓得到了实惠。 “家家都用上了自来水,垃圾有专人收集,过去的臭水沟如今变成了清渠,即使在城里买了房,我也不会离开村里的。”尹家乡曙光村村民具东俊质朴的语言里透出他对现在生活的满足。沈北新区创建国家生态区以来,建成了7座污水处理厂和9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成了覆盖城乡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体系,城乡面貌大变样。 “我不用再想出外打工的事了,在家门口就找到了工作,而且家里和城里一样干净,喝的是自来水,用的是燃气,告别了烟熏火燎的生活,收入还挺稳定,村里这几年变化太大了。”沈北新区黄家乡农民柳波越来越恋家了。 “把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作为创建生态区的重点,以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为载体,累计投入近50亿元,实施城乡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实施了大规模的村屯改造和城中村改造等城乡环境建设工程,开展清洁村庄、清洁家园活动,使农村环境面貌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在考核验收中,国家生态区考核验收组对沈北新区作出了如此高的评价。 生态文明区建设: 更高 更好 任重道远 “历经四年的生态区创建工作,我们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今天顺利地通过了国家生态区的考核验收,这是全区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是全社会大力支持和真诚帮助的结晶。”沈北新区负责人坦言,生态是沈北新区的立区之本,发展之源,沈北新区自成立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在沈阳北部再造一座生态新城的战略布局,坚持不懈地进行了生态城市的深入实践,积极地开展了生态区的创建工作。国家、省、市环保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多次到沈北新区进行现场指导,使沈北新区在生态区的创建中少走了许多弯路,让沈北新区人更加懂得了用生态的理念改造、发展环境,创建中积累的经验成为沈北新区建设生态城市的宝贵经验。 “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创建生态区的实践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生态建设,不仅仅是区委、区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全区40万人民的期盼,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沈北新区负责人表示,沈北新区虽然通过了国家生态区的考核验收,但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个新的坐标,未来的生态发展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壮大绿色产业规模,继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开发资源,继续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民生,使沈北新区的生态建设不断上新台阶,迈上新高度。 向生态文明区迈进,沈北新区开始了新的征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