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深圳华侨城小学从国家绿色学校迈向国际生态学校
作者:刘晶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6/30 10:47:48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怒放的木棉、含羞的玉兰、火红的杜鹃……一年四季,这里都弥漫着花香;朗朗读书声、礼貌问候声、欢快动感的歌声……时时刻刻,这里都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创办于1980年的华侨城小学,位于风光旖旎的深圳湾畔、满目苍翠的燕晗山脚下,占地面积达两万多平方米。智慧的“侨小”人利用校园建筑依山而建的特点,将楼层间的空地与过道的两旁都种上了绿色植物和各种花卉。漫步校园,让人真正感受到了“校园无处不染绿,无处不飞花”的景象。
  从市级绿色学校到省级绿色学校,再到国家表彰的绿色学校,顶着诸多荣誉光环的深圳市华侨城小学如今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创建国际生态学校。据悉,目前全世界已有50多个国家(FEE国家会员组织)开展了国际生态学校项目,覆盖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和澳洲,并形成了全球生态学校网络和资源平台。而且,生态学校的网络还在不断扩展。
  那么,华侨城小学能否成功地进入国际生态学校的行列?能否成为我国第一批国际生态学校?记者近日走进了这所学校,亲身感受他们所做的种种努力。
  尊重学生意见,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成为了环境评审主角
  “面临当前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我们是该做些什么了……”六年级三班的学生邢恒瑞在《关于水资源污染和节约的研究报告》中这样写道。
  邢恒瑞所写的研究报告,是华侨城小学开展环境评审活动的一个重要步骤。环境评审是创建国际生态学校的一个重要内容,旨在让学校发现环境问题,并且找到解决办法付诸行动。
  校长黄绪信告诉记者,华侨城小学的环境评审活动分为3个层次:每一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观察和关注的校园环境问题写出研究报告;学校的每一个班级设有环境评审团,通过主题班队会等形式发现班级和校园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班级环境评审报告;由各班代表、大队委、环保社团代表等组成的校级环境评审团则对学校环境进行全面、深入的评审,最后写出校级环境评审报告,个人、班级、校级3个层次的环境评审报告,为华侨城小学开展环境评审工作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在华侨城小学的校园内,人们能够看到设立的环境建议箱,这是为了能够收集到更多更好的环境评审报告。为了让大家踊跃参与,学校还对积极提建议的学生进行奖励,比如可以在班级评优活动中获得加分,或是被评为校园“环保之星”。
  “国际生态学校的一大亮点就是强调孩子的参与。因此,华侨城小学在开展环境评审工作时,十分重视这一点。以孩子为主体,用孩子的眼睛来发现班级和校园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哪怕他们发现的问题是微不足道的、是幼稚的,我们都要予以鼓励。”黄绪信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华侨城小学在环境评审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孩子的主动性,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孩子们喜欢什么样的形式,就按照什么形式开展。只要活动能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发现问题就行。”黄校长说。
  既是碳汇林又是生日林,小学校办出主题活动大特色
  “歌坛天后麦当娜因为要开全球巡回演唱会被环保人士批评了。这是为什么呢?”华侨小学大队部指导老师向学生们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引发大家的思考。当同学们百思不得其解时,老师便详细地道出了原委:因为据环保专家预计,麦当娜的全球巡回演唱会将造成1635吨的废气排放……
  如今,减少碳排放已经成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华侨城小学的老师们也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将低碳的理念传递给学生们。“从孩子们较为关注和感兴趣的话题入手,给他们介绍难以理解的低碳知识,能够更好地起到环境教育的效果。”华侨城小学大队部的指导老师颇有心得地说。
  了解了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性,学生们该如何行动起来呢?于是,华侨城小学根据校园的地理优势,在山顶的一块空旷坡地上开辟了一块碳汇林。学校会不定期地组织老师、学生、家长及附近社区的热心人一起开展植树活动。
  后来,这块碳汇林还被更充分地利用起来,成了一块“生日林”。每逢有学生过生日,就能在那里种上一棵树,并在以后的日子里精心养护它。“希望孩子和小树一样茁壮成长。在照顾小树的过程中,也提高了孩子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生日林”的创意者三年级一班学生张君宇的妈妈王女士这样介绍道。
  处于亚热带海洋气候的深圳,为这块“生日林”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在暖阳的照耀下,美丽的燕晗山上,一棵棵小树正与同学们一起快乐地成长。
  开展侨城步行计划,既缓解交通压力,又降低能耗
  在华侨城小学门口,树立着写有“做低碳达人,享绿色生活”的提示牌。你可能不知道,这个牌子还是家长送学生的下车标识牌。
  在华侨城小学有个规定,学生家长只能将孩子送到离学校200米远处。“每到上下学的时候,别的学校大门口都堵满了车,导致交通不畅,而我们‘侨小’的校门口却秩序井然。”在开展的主题活动中,最让黄校长骄傲的就是“侨城步行计划”。
  为了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老师还组织学生们制作了“侨城步行地图”,圈出了以学校为中心、半径为200米的范围,并且规划好各个方向的步行线路,倡议全校师生步行上学、上班,以绿色的出行方式践行环保。
  自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们的积极响应。几乎送孩子的车辆都能按要求在指定位置停驶,让学生步行至校园。很多学生干脆不让家长接送,利用公共交通工具上下学。这样一来,既可以改进学校门前三叉路口的交通拥堵现状,又在学生中间宣传了绿色的出行方式。学校的大队部还为此开展了评选‘步行计划形象大使’活动。
  另外,华侨城小学还与所在的街道办合作,向附近的社区居民发出低碳出行的倡议。“我们希望这个活动能够从学校向家庭和社区辐射,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绿色出行的行列中来。”黄校长说。
  如今,步行的范围还在不断扩大,这个活动的主体也在不断增多。这个活动与国际生态学校所要求的“宣传与参与”完全契合。
  绘制“侨小”绿地图,环境教育渗透课程中
  寓教于乐,在授课时渗透环境教育成为了华侨城小学进行环境教育的准则。比如,华侨城小学开展的名为“绘制侨小绿地图”的活动,就充分体现了与课程相结合的特点。
  要绘制地图,就需要了解坐标轴,方位等知识。因此,在数学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有意识地将这方面的知识教给学生,并且教他们将这些知识应用到绘制绿地图的工作上。另外,必要的美术功底也不能少。于是,学校的美术社团交给了学生们一些基本的技巧,让他们将这些知识活学活用到绿地图的绘制中。
  同学们会先以班级为单位,绘制小范围内的绿地图,然后扩展到全校范围,绘制出“侨小”绿地图。在地图上,学生们标注出了学校动植物的分布、基础建设、文化景观、生态资源甚至污染情况等。另外,还有反映社区人文生态景观的本土综合图谱,以帮助大家认识本地区的人文和生态环境。在“侨小”绿地图上你能够发现,哪里有污水处理设施,哪里有垃圾桶,哪里是步行区……
  完备的生态学校委员会,学生唱主角制定的环境评审报告,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客观的监测与评估,自然巧妙的课程渗透,广泛的宣传与参与,不断完善的生态章程,完全按照国际生态学校“七步法”走的“侨小”人期待着努力换来丰硕成果。他们希望能早日迎来“国际生态学校绿旗”,也希望与全国甚至世界各国的学校一起,在更大舞台上,共享环境教育的盛宴。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