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大美青海的奋进乐章
作者:刘建民  文章来源:青海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7/2 7:59:29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4月14日,玉树发生强烈地震。瞬间,美丽的家园变成一片废墟。这场灾难,使大美青海在建设与发展的征程中,经受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灾难没有能阻止青海人前进的脚步,反而更加激发了青海加快科学发展的决心。从地震发生到6月底,青海550多万各族儿女化悲痛为力量,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鼎立相助中,发扬以人为本,科学统筹,团结互助的抗震救灾精神,一手抓灾后重建不放松,一手抓科学发展不动摇,在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奏响了大美青海奋进的乐章。

  生态立省,青海坚定地承担着应有的责任

  “当各拉丹冬雪峰下缘倒挂的冰柱上一滴晶莹的水珠落地之后,它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简单的氢二氧一的化合物,它与大半个中国所有的生命有了联系。它开始了奔向大海的万里长征,它具有催生城市的能力,它的情绪影响了全流域城市百代兴衰史……”

  2010年上海世博会青海馆主题陈述的精彩开篇,道出了青海的生态环境在中国乃至亚洲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格局中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青海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被称为“母亲河之源”,也被誉为“中华水塔”或者“亚洲水塔”,是亚洲孕育大江大河最多、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北半球气候的敏感区和启动区,其生态功能直接影响三江源中下游广大地区乃至东南亚地区的生态安全。也正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举足轻重的生态地位,使得青海的生态保护、生态改善工作受到人们格外的关注。

  近几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以博大的胸襟和强烈的责任感,确立“生态立省”战略,将保护生态、造福人类作为立省之本。

  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省各族人民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在全省大范围内开展退耕退牧还林还草、防沙治沙、三北防护林以及三江源生态治理等重点工程,并且取得了成效,青海的生态环境开始明显改善。今年5月,青海摄影家葛玉修在青海湖周边创作时,拍到了数百只岩羊集体奔跑的场面,他感慨地说,这是因为青海湖湖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得青海湖北岸的野生岩羊数量明显增加。

  有数据显示,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珍稀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明显回升,目前在可可西里和周边地区,发现藏羚羊种群数量从1998年的1.5万只恢复到了现在的5万只左右。不止是藏羚羊,可可西里的野牦牛数量也大量增加。

  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2005年正式启动。在这个投资75亿元的生态保护项目实施中,我省立足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同时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并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在不搞更多的人为建筑的情况下,通过自然的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到三江源旅游,发展生态旅游业;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2009年6月5日,青海湖沙柳河畔人声鼎沸,旨在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推动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展示青海湖裸鲤保护、增殖等重大科研成果的"2009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活动"在这里举行,700万尾裸鲤大规格种苗被放流青海湖。从2001年开始,青海省政府实施为期10年的封湖育鱼措施,并专门成立了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对裸鲤人工繁育进行了放流实验,有效遏制了裸鲤资源锐减的趋势。经科学探测,裸鲤可捕资源量已从2002年的2600吨持续上升到2008年的2.4万吨。为保护生态环境,推进清洁生产,实现资源综合开发和永续利用,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成为青海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两大省内工业聚集区,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产品与产品之间的连接初见成效,不同产业之间的循环利用正在起步。

  走出去,与世界对话,请进来,谋共同发展

  青海地处高原内陆,多少年来,人们对青海知之甚少。从唐代诗人柳中庸的"青海城头空有月,黄沙碛里本无春"的诗句到西部歌王王洛宾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无一不凸显出青海地域之偏之远。这种偏远的地理环境,使青海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这种状态又影响着青海人的视野和青海人的观念。因此,走出高原,与世界对话,请进来,共谋发展成为近年来青海发展乐章中的精彩旋律,让世界认识大美青海,是走出去的第一步。

  几年间,当大美青海在美丽的香江河岸掀起青海湖、三江源、坎布拉、百里油菜花海一处处鬼斧神工、壮美胜景的神秘面纱;当大美青海在静静的泰晤士河边扬起奔放的藏族、土族、撒拉族等异彩纷呈的民族歌舞;当大美青海走进希腊、走进贝宁、走进韩国、走进日本,走进世界的很多地方,一展磅礴之美、雄浑之美、神奇之美,一展历史久远的厚重之美、民族文化的交融之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一展青海各族儿女创造美好家园的奋进之美。当大美青海在王府井盛装出场,当大美青海在珠江岸边舒展亮相,当大美青海走进上海、广东、河南、江西、湖南、重庆、陕西等地,展开珠江三角行、长三角行、中原行、西北西南行等声势浩大的宣传行,大美青海不再遥远!

  走出去的效果是显著的,它使世人认识了大美青海独特的优势,并将这种优势在世界范围内逐步扩展。亚洲顶级自行车赛事--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在青海不断"升级"举行;世界攀岩锦标赛第一次成功走出欧洲,来到亚洲,来到青海成功举办;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在人类诗和歌最早的摇篮之一的青海激情闪烁;当国际藏毯展览会、中国青海三江源国际摄影节等日渐增多的、有影响力的、国际性的文化体育活动,在位居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青海隆重举行,大美青海真诚地"请进来",让世界感知、认识着自己的雄浑壮美!

  近年来,青海在对自身和当代社会环境充分认识的前提下,以较大力度进行了一系列文化创意,并且拥有了成功的范例。主要包括以诗意话语书写青海的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以文化记忆再现青海的国际水与生命音乐之旅--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主题音乐会,以影像青海融入世界的三江源国际摄影节和世界山地纪录片以及"大美青海"展示推介活动。这些既有青海自然人文内涵、又具独特创新视角的文化旅游品牌,已经成为我们进行文化创意的代表作。6月15日,"秘境青海现身世博,大美青海走进上海--大型文化旅游之旅"活动,其宗旨就是借助优势平台,推介青海、交流文化、传播友谊、扩大开放、推动旅游、促进发展,不断增强外界对青海的了解、认知和关注,让青海走向世界。

  走出去,请进来,不仅将青海之大之美呈现给世界,而且让世人了解了青海,认识了青海,向往着青海。使人流、物流、资金流和技术、人才、先进的管理理念带到青海,从而使青海的经济社会发展不但有了内在活力,而且有了外部推力。6月13日,2010中国.青海绿色经济投资贸易洽谈会在西宁落下帷幕,展会共签署了各类投资项目127项,签约金额1922亿元,规模投资之大,项目与结构调整之贴近,与转变发展方式之吻合令人对这届展会刮目相看。省政府一位领导同志说,这就是我们走出去,请进来最直接的效果。

  玉树不倒,青海长青,灾后重建与经济发展两翼齐飞

  综合本报记者近期从地震灾区发回的报道,可以这样概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委、省政府及现场指挥部的有力指挥下,在全国人民支援和青海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地震灾区人心安定,秩序井然,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灾后重建工作扎实推进。

  面对这种顺利的态势,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6月18日,省委召开常委会,研究玉树灾区重建重点工作。会议要求,要坚持科学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实现好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灾民生产生活水平和三江源生态建设水平上"两个大台阶"的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玉树、新家园、新校园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一手抓灾后重建不放松,一手抓科学发展不动摇。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经济发展呈现出回升加快、运行趋稳、效益提高、投资扩大、消费趋旺的良好发展态势和运行特点,经济形势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上半年,全省各地区、各部门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有效配置生产要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努力化解各种矛盾和困难,工业生产保持了良好的回升势头。主要行业增长强劲。全省39个行业中,有26个行业实现增长。工业投资继续加大,扭转了去年以来一般性工业投资连续8个月低于工业投资增速的局面。要素配置进一步优化,工业增长质量不断提高,重点行业企业增长加快,重点工业企业生产基本保持稳定,近8成工业行业增加值同比实现增长,重点产品中,天然气、原油加工量、钢材、铁合金、电解铝等产品增长较快。固定资产投资保持持续增长,头5个月,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和民间投资均实现增长。三次产业投资实现同步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增长。重点项目进展顺利,为历年同期重点项目完成情况最好的一年。农牧业产业化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种植业形势喜人,农作物种植结构不断优化。青稞、马铃薯、油菜面积继续增加,小麦、蚕豆、豌豆种植面积有所减少,优势特色作物种植比重提高。由于四月份以来的几次降水,各类作物长势普遍较好,形势喜人,已进入拔节抽穗期,22.85万亩冬小麦已进入成熟收获季节,丰收在望。畜牧业良性发展。生猪生产克服价格持续下滑的影响,保持平稳发展,家禽生产在较高市场价格的拉动下,呈现了好的发展势头。农牧民收入稳步增长。

  青海在抗震救灾和科学发展中能够取得这样突出的成绩,源于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个特别"精神。青海人已经经历过地震带来的苦难,经历过悲壮而不屈不挠。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大美青海,一定会在今后建设与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奏出新的奋进乐章。(作者:刘建民)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