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让绿色回归城市 |
作者:郑晋鸣 陆金玉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7/6 9:38:14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7月4日,为期一天半的上海世博论坛“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在古城南京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如果说这个关注城市责任、倡导绿色发展的论坛有自己的颜色,那这个颜色无疑是绿色。而绿色,也正是南京这座城市的颜色。有人说,正是这共同的色彩,让论坛花落南京。
生态的绿:砍一栽十成为硬制度 重来南京,很多人感慨,“南京哪里是什么火炉,分明是一个绿色氧吧。”论坛上,国家环保部中国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首次公布了中国环境宜居城市的监测指标体系。在中国31个省会城市及5个计划单列城市中,南京以生态环境、生活的宜居性、大城市环境管理绩效三个指标均居第一而成为生态最佳的城市。 这一切与8年前南京提出的“绿色南京”密切相关。2002年9月,南京开始实施绿色通道工程、江河湖防护林工程等八大造林工程。从此,南京与“绿”结下了不解之缘。八年过去了,南京新增造林11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5%提高到26%。目前正在建设土城头——秦淮新河百里绿色长廊,绿化总面积达11000亩。 这些树都是怎么栽出来的?有一件小事,发人深思。某单位为了建一栋大楼,需要砍掉10棵树,按相关规定,需要单位掏钱在别处按照一定的比例栽100棵。不幸的是,这100棵树中有几棵没有成活。就因为这几棵不幸夭折的树,该单位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仅被责以重罚,另外还要再按比例多栽树。 在南京,有这样一条明文规定:即使是经过许可后移植或砍伐城市树木,也须缴纳最高每株近万元的补偿费;如果需要临时占用城市公共绿地,每天每平方米要交2元钱……难怪南京的一些官员感慨,“砍一棵树、修一条路有多难?就差下跪了!” 人们都说,正是这样“砍一栽十”的硬性制度,南京才有了一张张绿色名片:“全国绿化造林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 产业的绿:不惜血本关停污染企业 分论坛“产业发展与绿色创新”上,南京市市长季建业提供的一组数据让人眼前一亮:在过去的四年中,南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66.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却下降了17.7%。一升一降中,耐人寻味。在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看来,南京曾是著名的制造业大户,大量的钢铁厂、石化厂虽然带来了可观的效益,但更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为了青山绿水,必须铁腕治理。 据南京发改委一副主任透露,为关停这些企业,政府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曾经,某区一家造纸厂是该区的纳税大户,区政府对于关停一事始终于心不忍,况且还要面对大量的下岗职工。但思来想去,为了更长远的未来,这家纳税大户还是被强行关闭了,而面对下岗职工,政府则拿出大量的资金用作“再培训”经费。2009年,南京共实施污染减排项目170项,关停污染企业50家,包括21家小化工企业,建设重点废气、废水污染治理升级改造工程75个。而对于那些高污染的新建企业,南京全年一共劝退或改选址工业项目11个,总投资达4亿多元。 对污染企业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绿色产业。依托着50多所高等院校、600多个省级以上科研机构、70多万在校大学生、80多位两院院士,南京大力依靠创新谋求城市新一轮跨越。6月30日,南京市“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推介会项目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节能环保、现代交通、智能电网等领域38个项目完成签约,总投资超过500亿元。不久前,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指出,南京是唯一一座定位于科技创新中心和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重要门户的城市。此外,南京还是中国软件出口基地和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城市。 城市的绿:理念先行,全城行动 “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论坛告诉人们,一个只有与环境和谐的城市才能让生活更美好。而南京,则通过先行的理念与全城的行动诠释着美好生活的内涵。 理念决定行为。南京早早就拷问自身的发展思路:作为一个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历史名城,如何保护好优秀的人文历史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全国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如何提升城市的品质、打造宜居城市?作为科教人才资源大市,如何发挥好城市独特的科技创新优势?通过对上述三个问题的思考,南京明确了自身的定位,并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与管理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用心打造“绿色南京”“智慧南京”“人文绿都”。 “绿色已经渗透到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中。”一位南京老市民说。绿色生活的背后是政府对绿色城市的孜孜不倦追求。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南京太阳能资源充裕,每年日照的时间达到2200小时,每平方米一年接受的辐射能量相当于170吨标准煤燃烧发出来的热量。怎样让这些热量不再白白流失?早在2005年,南京就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自己的太阳能发电站。如今,从五台山游泳馆顶上的“超级热水器”,到学校校园里的宿舍,都让阳光来供能。在南京火车南站,还有全球最大的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发电系统。工作人员介绍,“如果按平均每天每户用电量2千瓦时计算,每天屋顶所发电量可以满足近万户家庭用电。” 政府在行动,民间也不甘落后。今年6月5日,全国首座生态文明教育馆在雨花台风景区密林区内开馆。而这个馆的成立,是该市“零薪”环保人热心推动的结果。如今,在南京,活跃着“绿色之友”、“绿石”大学生环保协会等8家环保组织、20多个环保社团。他们探访秦淮源头,举办大型图片展,对紫金山及周边建设过多餐饮娱乐场所蚕食“母亲山”的规划提出公开质疑…… 有了这样的全城行动,人们期待已久的绿色能不回到城市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