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重金属污染治理需对症下药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7/14 11:07:42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涉重金属企业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
  ■阅读提示

    产生重金属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一些企业对环境和周边群众健康不负责任;其次是一些基层环保部门监管不力;再次是重金属污染物未纳入总量减排考核指标。此外,企业本身在环保手续、企业选址、生产设备和自动化程度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也导致了重金属污染的发生。
  产生上述环境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企业来说,一些企业不检查不改正,不处罚不整治,不要求不尽责。环保部门不查出问题,企业就不会主动改正;不对其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就不会主动规范治理设施的运行;不对其提出明确要求,就不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对重金属超标排放熟视无睹。其次,从环保部门的监管来看,一些基层环保部门忽视监管、放松监管、不会监管。由于涉重金属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分布较为分散,执法成本高,环保部门往往会忽视监管;再者重金属污染物不是总量减排的考核指标,涉重金属企业很多也不属于重点污染源,因而往往对其放松监管;由于重金属污染涉及众多行业,生产工艺和产污环节各不相同,污水、废气和危废处理都有不同的要求,一些环境监察人员业务不熟悉,不会监管。另外,从涉重金属行业自身特点分析,其具有老、小、散、低、简、乱6个特点。很多重金属企业投产日期很早,没有环保手续;企业规模偏小,类似家庭作坊;不少企业在市郊和偏远乡村,分布非常分散;企业生产设备简单,自动化程度不高,生产不连续,时开时停;部分企业治理设施简陋,难以保证污水和废气达标排放;部分企业管理混乱,现场跑、冒、滴、漏现象严重。这些特点客观上也给环保部门的有效监管增加了难度。


  全方位监管是解决问题的良策

  ■阅读提示

    要从加强对涉重金属企业的监管入手,进一步加强涉重金属行业的法规标准体系建设,积极推广示范治污新技术;大力推进重金属企业集中工业园区建设,实行污染物集中管理和排放;继续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形成治污合力;加强企业监测,规范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加强宣传培训,提高行业清洁生产水平。
  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结合环首都圈的区域和行业特点,要从加强对涉重金属企业的监管入手,促进问题解决。
  一、进一步加强涉重金属行业的法规标准体系建设,积极推广示范治污新技术。抓紧制定《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对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做出统一安排部署;尽快组织制订制革、铅冶炼等相关行业的排放标准,使上述行业的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有更严格统一的约束;加大科研力度,创新重金属污染防治方法,积极推广示范治污新技术,提高防治水平。
  二、大力推进重金属企业集中工业园区建设,实行污染物集中管理和排放。针对重金属企业点多分散、不利监管、污染严重等特点,建议“十二五”期间,各地要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增量控制,存量优化;分类收集,分类处理和统一排放的原则,建设重金属企业集中工业示范园区,将分散的重金属企业统一入园管理,实行集中生产、集中管理、集中排放。对已建成的重金属企业集中园区,要加大扶持力度,给予政策优惠,引导重金属企业向园区集中。
  三、继续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形成治污合力。对重金属企业不仅要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还要加强日常监管,督促企业认真执行新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要加强对危废收集、贮存、处置及利用企业的监管,规范手续和流程,不能让危废“一送了之”,要确保危废得到后续妥善处理;各有关部门要同心协力,齐抓共管,形成合力,避免环保部门单打独斗;相邻地区的环保部门要建立违法排污企业“黑名单”,采取联防联控的方式,做到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严防污染转移,严厉打击作坊式小企业随意游击、无证经营的行为。
  四、加强企业监测,规范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各地环保部门要加强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企业的监督性监测,定期对重金属企业周边的地下水和土壤进行监测。要督促企业认真记录药剂投加量和污水实际处理量,安装在线监测装置,增加重金属离子的监测指标,对企业达标排放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监管。
  五、加强宣传培训,提高行业清洁生产水平。要加强对企业人员的宣传培训,指导企业对危废按照要求存放,完善危废外运手续。要指导企业建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配备专门的人员和物资,定期开展演练。要强化企业的清洁生产审计,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提高行业整体清洁生产水平。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