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我国“静脉产业”叫好不叫座
作者:李禾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8/2 13:51:22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本报讯(记者李禾)“我国静脉产业发展速度偏慢,虽然部分省份建立了一些静脉企业或园区,但总体数量偏少。”近日在大连举行的中国静脉产业发展研讨会上,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刘志全如是说。
  似乎是在印证刘志全的观点,参加本次研讨会的单位并不是很多,仅有东达集团有限公司、青岛新天地静脉产业园、苏州工业园区、昆山经济开发区等十几家集中在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静脉企业和园区。

  静脉产业,又称资源再生利用产业,是指运用先进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等,被认为是我国未来30年极具发展前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刘志全说,我国每年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可利用而未被利用的资源价值达到了300—350亿元。

  据悉,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源回收率为40%—50%。美国的静脉产业规模已达2400亿美元,超过汽车行业,成为美国最大的支柱产业。

  发展静脉产业有利于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刘志全说,我国通过发展静脉产业,解决了一批过去影响城市环境、制约企业发展的环保“老大难”问题,有效降低了污染物排放;回收可利用的资源,将难以处置的污染物变成宝贵资源,使资金、人力、能源消耗及项目建设工期等投入大大低于原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企业节约能源资源和增效减负;带动技术装备制造、物流等相关领域发展,增加社会就业,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等。

  如此“有利可图”的新兴产业,为何会“叫好”难“叫座”?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洁生产中心主任、研究员乔琦说,静脉产业发展依靠先进技术,强调的是废物高效、清洁回收和废物排放最小化。但目前我国静脉产业发展存在多种问题,主要是技术水平不高、发展模式单一,废旧资源回收处理处置工艺落后;处理废物的种类主要限制在电子废物、废金属、废塑料和废橡胶等行业,其他废物的回收及利用相对较少,资源循环利用率偏低;技术开发投入严重不足,科研成果转化率低;资金不足,废旧资源回收处理的“代价”较为高昂,需要财政补贴;静脉产业企业普遍经营分散、规模小、资源回收渠道不畅通等。

  刘志全建议说,各地应将静脉产业作为重点领域纳入“十二五”规划优先发展;在大力发展静脉产业过程中,落实低碳要求,加强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探索低碳发展模式等。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副会长刘强则认为,静脉产业是典型的政策法规驱动型产业,应完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等,加强政府扶持和引导作用;各地应开始部署建立静脉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如大学设立静脉产业相关学科,在科研机构成立重点实验室、科研中心等。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