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一个“新”字激活生态创建
作者:周晗  文章来源:扬州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8/2 20:33:45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7月31日至8月1日,我市组织创建国家生态市指挥部成员和各县(市、区)政府分管负责人,赴南通海安县考察该县生态创建工作经验。本报记者随团采访,记录下当地用创新手段治理环境的几个“典型案例”。    

  新技术

  污水处理投入小,效果大

  【经验】蓝天下,池塘绿意盎然;水面上,野鸭成群游弋。很难想象,在这个赏心悦目的生态湿地里,竟“藏”了一套污水处理系统。

  海安县胡集村采用生化微生物与水生植物生态处理相结合的污水处理系统,总投资100万元左右,日处理污水1000吨。

  生产、生活污染导致的水环境恶化是农村生态环境最大的“硬伤”。海安引进国内领先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让小城镇既建得起也能用得起,解决小城镇的污水处理难题。

  【启示】国家生态镇创建,乡镇财力有限是客观事实,但海安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善用、巧用科技创新的力量,小投入也能产生大效果、收获大效益。

  新模式

  畜禽粪便“变”成有机肥

  【经验】养猪场拉来一车粪便,投入分离池后,湿的(污水)进入水解酸化、接触氧化、沉淀消毒等几个池子,排出来的水居然碧清的;再看干的,很快被送进制肥车间,变成了颗粒状有机肥。

  海安县在养殖业较发达村建立了“农户蓄积、专业处理、公司收购、综合利用”的模式,探索出一条畜禽养殖“环境管理—专业执法—分步治理—资源利用”的新路。

  【启示】我市现有大小畜禽养殖场(户)2000多个,许多零散养殖户虽然养殖规模小,但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小。因此,在抓好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治理的同时,可以创新模式,抓好小型养殖场的污染防治。

  新体系

  用网格化制度管理环境

  【经验】路上,考察团成员不时透过车窗朝当地农民家前屋后“扫描”——令人惊讶的是,这里的村庄道路、河塘、农民的房子四周几乎看不到一点垃圾杂物。原来,这里建立了“镇干包村、村干包组、组干包到户”的网格化管理体系。

  “我们这儿搞环境卫生,都是专业队伍、专用设备、专门资金。”南莫镇环境保护办公室副主任孙国才说,全镇每个村都有保洁服务组,人员一律定员定岗,每周都有抽查,每月都有巡查。

  【启示】当每条河流、道路都被从头到尾“看管”起后,水变清,路洁净,环境变美就成了必然。利用完善的体系,让河流、道路、绿地进入了环境综合整治的“大筐”,管护纳入正规化轨道,水清岸绿就有了根本保障。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