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赵其国院士:我国须走生态高值农业之路
作者:潘希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9/6 9:48:00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五方面进行技术创新
 
不过,实现“生态高值农业”必然会引发农业思想观念、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经营管理体制等的一系列大变革。
 
“生态高值农业”具有低碳循环经济、高产优质、高效安全、高科技、规模化市场经济型农业的特征。赵其国认为,只有更加充分地把工业化、城市化成果应用到现代农业建设中来,才能有效带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全面提升,才能充分挖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潜力,才能更加体现农业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的有机结合和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作为能够协调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生态高值农业”建设须构建农业的生态格局。赵其国说,其核心和关键是进行景观格局的规划、循环系统的设计和生物多样性关系的重建,把工业化农业所分割的、分散的、直线化的农业在系统和整体的意义上实现重组。
 
根据我国“生态高值农业”技术支撑与需求现状,赵其国分析,目前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技术创新。
 
第一,无公害农产品种养殖技术。主要包括环境友好型肥料、生物性农药、病虫草害生物防治、可降解农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污染物处理技术等。
 
第二,农产品加工技术。进一步提升营养水平和商品化水平的高附加值加工技术及相应加工设备的研制。
 
第三,我国传统农业精华。充分挖掘和整合我国传统与常规农业中的经验及技术精华,整合合理轮作和间套复种、保护性耕作、病虫综合控制等技术,形成一整套生态化种养殖业技术。
 
第四,标准化生产体系。重点就生态化物料投入、生态化种养殖业、无公害产品加工、产品营销等过程的技术规程、标准等进行规范化研究,为我国“生态高值农业”的规范化和国际化奠定坚实基础。
 
第五,高新农业技术。目前主要表现为生物技术支持下的分子育种技术、全球卫星定位支持的精确农业技术、可降解塑料生产的农用薄膜、害虫的性引诱技术、新型纳米材料制作的控释肥生产、新型微生物制剂等。
 
2050年进入“生态高值农业”时代
 
根据预测,未来40年,除大米和小麦需求会出现先缓慢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外,其他农产品将出现不同幅度的增加。例如,奶制品需求将增长6倍以上,水产品需求将增长近3倍,畜产品、饲料粮、水果、食油和纤维总量需求将增长1.5~1.6倍,蔬菜和食糖需求将分别增长75%和1倍。
 
除食品安全外,农业的比较效益不断下降,生态环境压力日益严重,全球不确定性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农业本身也面临减排温室气体的压力,发展“生态高值农业”已刻不容缓。
 
赵其国说,要通过构建“生态高值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农产品总量需求以及质量、安全和多功能需求。
 
到2020年,通过重点农业科技领域的重大创新和突破,使中国农业具备“生态高值农业”体系所需要的国家食物和纤维总量供给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国家食品质量安全得到基本保障,以及农业生产结构、生态和功能实现根本转变,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安全得到一定提高的科技支撑条件。
 
到2050年,具备实现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国家食物总量和质量安全得到充分保障、农业进入传统功能与现代多功能并存的未来农业所需要的科技支撑条件,使我国农业在发展中国家率先进入生态高值可持续发展时代,全面实现农产品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实现农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建成农业高值转化的产业体系,形成生态系统持续良性循环、景观优美、功能多样、城乡一体的新型农业。
 
“生态高值农业”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实现农业生物质资源、水土资源和废弃物资源的生态高值化利用,实现农产品的生态高值化生产,实现产后生态高值化加工及其市场化。
 
赵其国分析说,“生态高值农业”产业体系主要包括农产品安全、可持续农业、智能农业和高值农业建设等四个方面。
 
在农产品安全方面,至2020年,形成分子育种技术体系,通过对多个基因的组合,实现对多个性状的分子改良,分子育种品种的数量增加一个数量级以上,获得80~100个具有特定高营养组分或对人体健康具有可靠功效的功能型动植物新品种,生产和加工等环节的污染得到完全控制,粮食自给率95%以上,其他农副产品基本自给。
 
至2050年,实现覆盖全基因组的基因时空表达、翻译、修饰和调控技术,通过分子模块的耦合对动植物个体实行全基因组优化组装,从而创制出智能品种,肉蛋奶等人均占有量增加一倍以上,全面实现农产品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高营养及功能型农产品占比提高50%以上。
 
在可持续农业方面,至2020年,建立不同区域结构合理、功能稳定的生态农业模式,实现化肥和农药适量使用,开始应用可降解农膜,稻麦等C3作物光能利用率提高到1.2%,土肥水综合利用率提高10%。
 
至2050年,实现农业生态系统持续良性循环,多功能安全高效肥料占30%,生物农药用量占30%,稻麦等C3作物光能利用率提高到2%;土肥水综合利用率提高30%。
 
在智能农业方面,至2020年,生产流通全程信息服务覆盖到县级,实现全国及全球遥感估产、各种灾情遥感监测,90%大型温室设施农业、50%的禽畜鱼大型人工养殖场、东北和新疆20%的种植业实现单项或多项作业精准化,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开始大面积精准作业试点。
 
至2050年,生产流通全程信息服务覆盖到每个生产和流通单元,实现全国农业资源和产量动态监测和预报,智能温室、人工养殖业基本实现精准化管理,东北和新疆70%的种植业实现准精化作业,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40%的种植业实现精准化作业,其他地区20%的种植业实现精准化作业。
 
在高值农业方面,至2020年,形成生物基为原料的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体系,初步建立集休闲、观光、教育、文化于一体的高值化服务型农业产业。
 
至2050年,形成农业高值转化的产业体系,形成景观优美、功能多样、城乡一体的服务型农业产业体系。
 
赵其国还强调,建设“生态高值农业”的上述产业体系,必须加强农业科学与其他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实现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因此,“生态高值农业”的发展需要在植物种质资源与现代育种科技、动物种质资源与现代育种科技、资源节约型农业科技、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科技、农业现代化与智能化农业科技等五大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上取得重要创新和突破,以便为“生态高值农业”和生物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解决世界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这三大难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必然是现代化的‘生态高值农业’。”赵其国说,只有发展“生态高值农业”,才能充分挖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潜力,实现生态、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最终达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