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法治,是解决圆明园事件的必然方向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光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5/20 8:17:08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
|
因为没有机构愿意“承担社会责任”对防渗工程进行环境评价,圆明园事件就这样“卡”在那里。而且,在北师大的环评机构受到批评之后,接下来是否有人愿意迅速接手这个“烫手山芋”,还很难说。 为什么众多的环评机构都不愿意接手?从环评专家到社会舆论,众说纷纭。 一位环保专家披露了环评中的 在环评机构的背后存在着两种力量的博弈。这种博弈表面看来是在横向的和纵向的政府部门之间发生的,但就其本质而言,是两种行政模式——传统旧有模式和新的民主行政、科学行政、依法行政模式——之间的冲突。旧有模式漠视法律(圆明园动工前没有依法进行环评)、忽视科学(没有经过充分的法定论证程序)、轻视民意(直到工程即将结束才被公众知晓),而新的模式恰恰相反,它会给法律、科学和民意以充分的尊重。如果圆明园工程一开始就按照新的模式进行操作,绝对不会留下现在的“后遗症”。 需要说明的是,两种模式之间的冲突是社会转型、政府转变执政方式过程中容易甚至是必然出现的现象。 在过去,像圆明园工程也许就在政府部门的封闭状态中决策和施工了,公众也会很少提出疑问,但是,时代发展至今,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理念逐步确立之后,这种模式就遇到了挑战。 也许,树立新模式,真正实现依法行政的目标,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国务院制定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的时间是10年,可见其任重而道远。 环评机构处在这两种力量的对峙中间,难免受到“夹板气”,权衡风险之后,也形成了他们集体“失语”的结果。也正因为如此,即使环评机构问题解决了,圆明园问题也未必能完全解决——无论环评机构给出防渗工程“合格”或“不合格”的答案,都会引发下一轮博弈,所不同的是,下一次博弈或许是两种模式的正面交锋。 放在当前行政改革的大背景下看圆明园事件,它不是孤立的。彻底解决圆明园事件,必须让新的执政理念取代旧有的执政模式,走法治之路——没有经过法定的环评手续,就要补办;没有经过充分的征求民意,就要召开听证会,并让媒体进行充分报道。 值得欣慰的是,到目前为止,圆明园事件基本上在沿着法治的方向推进,无论是被誉为“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听证会”的圆明园公众听证会,还是每一个过程的透明、每一个举措体现的对法律的尊重。它作为一个标本,正在被记录进中国推进依法行政的历程之中。或许,圆明园事件的根本解决还会拖上一段时间,没有像常见的通过上级批示那样快捷,但是,法治的方向,永远是需要坚持的,解决圆明园事件亦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