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守望绿色等于守望未来—生态中国体验行专访护林老人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9/15 22:22:27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记者手札:同行的7名体验者一再要求,记录下老山林场李艳瑞老人和林场工人的事迹。尽管记录下的不是生态中国体验行的故事,但将感动你我的生态故事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感受和领略生态的魅力,不正是生态中国体验行的目的所在?

    一大早天才蒙蒙亮,家在大瑶山瑶族自治县老山林场的李艳瑞老人就起来了。自1950年从抗美援朝的战场复原成为大瑶山瑶族自治县老山林场的林业工人起,50多年来,每隔一段时间,早已退休的他每天都会去林场看看。而今天,他还想再去林场周围转转,好迎接从北京远道而来的7名生态体验者,给他们讲讲林场的那些故事。

    “呆了这么长时间,总会有些感情,不舍得离开。”李艳瑞老人向体验者们表示。现年80岁的李艳瑞老人已经在这个林场呆了整整41个年头,见证了老山林场从老山伐木场、到老山采育场再到老山林场,老山自然保护区的变迁。近半个世纪里,李艳瑞老人的足迹早已踏遍了老山林业的沟沟岔岔,与泥土和树木打了几十年的交道,其中的感情和留恋自然是无法言语的。

    “护林是一个跑断腿的差事,像我们管一个管区,通常要将管区都巡查一遍,需要跑7个多小时,走60多里的山路。”李艳瑞老人向体验者介绍到,“一般,我们每天6点就起床,然后在熟悉的山路上走上一圈。”

    “护林苦吗?”望着林场周围已经斑驳的院墙和简陋的住房,一位体验者有些不明地问道。老人腼腆地笑了笑,低低地说:“现在好多了。我1959年刚来支援大瑶山建设的时候,当时的生活条件极差,住的是工棚,吃的是野菜杂粮,比现在苦多了……”

    事实上,老人说的自然并非林场的全貌。据现任的林场书记莫乃波介绍,像李艳瑞这样的林业工人之前还有很多,最多的时候达到640多人,但前前后后这么多次改制和变革下来,现在,老山林场的林业工人就只有12名了。4万5千亩的保护林场,总共也就12口人,就是说分摊到每个人的头上,1个人就得分管3750亩地。

    “太苦了,”站在李艳瑞老人旁边的老林场长莫朝魁向体验者们感叹道:“你别看林场看着这么大,事实上,这里绝大部分的树木是生态林区,没法采伐,林场经济相当困难。一线工人大多都得靠打零工或者最低生活保障金才能维持生活,即使是能领到工资,也不过几百块钱的事,太难了。”据悉,老山林场位于广西最大的水源林区--大瑶山水源林区中部,是珠江流域重要的发源地之一,是金秀和、长滩河、滴水河、盘王河、大峒河5条河流的发源地,承载着重要的生态保护任务。目前林场现有林业用地面积3035.4公顷,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2714.6公顷,占89.4%。

    1999年前,老山林场还是从事木材采伐销售的森工企业,以采伐销售木材维持生活,但是1999年停止天然林的采伐后,林场目前的主要经济收入是每年约19万多元的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林场可采伐的木材资源,从2001年年主伐2300立方米锐减至2009年年主伐量0立方米。“现在,基本上没有木材可伐了,目前林场的状况是严重收不抵支,年资金缺口就达90万元左右。”莫书记向体验者和随行的记者介绍到。

    “现在市面上一颗树至少要卖到几百元,哪怕是偷着砍那么几颗,过的总归会好一些,但是林场职工从未伐卖过一颗树木,也从不抱怨生活条件的艰苦。”莫老场长用手划拉着身后的一大片林子,对体验者说到:“护林造林是利国利民,给子孙后代积德的好事,咱都是跟着林子这么多年的人,谁愿干这种缺德事啊?”

守望绿色等于守望未来—生态中国体验行专访护林老人

    说着说着,莫老场长的眼眶开始发红,也让旁边沉浸在林场工人故事中的7名体验者潸然。“望着身后这片大林子,却感觉悲壮的味道,”已经经历了5期生态中国体验行的杜家铭不无感慨地说到:“经历了这么多期生态中国体验行,但老山林场却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或许,它并不是最美的体验地,但是,李艳瑞老人和林场的工人们,对于我们,对于生态而言,才是最美的体验对象。”

    图注:第7期生态中国体验行的体验者们来到老山林场,倾听老护林工人的生态故事。图左起四为老山林场老护林工人李艳瑞老人

    背景链接:生态中国体验行是由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中国绿化基金会主办,蒙牛生态草原基金协办的一项大型公益活动,已经连续进行了六期。第七期生态中国体验行活动从9月10日正式启动,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进行为期5天的体验活动,体验者们将到广西金秀圣堂山、六巷乡门头村、老山林场三个地方进行体验,并走进瑶寨探访瑶医,通过向瑶医学习,了解少数民族的传统医术。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