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纪,什么样的城市才能使生活更美好?千城有千面,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们就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昨天开幕的世博 “和谐城市与宜居生活”论坛上,与会专家们围绕城市建设所需的技术基础、政策目标、战略规划等进行深入探讨,分享全球经验和智慧,满足人类追求未来美好城市生活的愿景。
“星座式”发展成长三角趋势
“世界上已经有不少超过10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它们绝不可能是只有单一中心的城市,必然有一些城镇与其组团。 ”说到未来城市的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认为,目前整个长三角的“星座式”发展将成为趋势。
与郑时龄教授的观点相似,被誉为“世界级城市规划大师”的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彼得·霍尔,也对未来城市的发展提出了“去中心化”的概念,即建立多个中心的新型超级大城市。而他也同样将赞赏的目光投向长三角地区,视其为“去中心化”超级大城市发展的极好范例。
“从表面上看,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都是独立的,可是便捷的交通和高度的信息化却将它们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一种多个中心超级大城市的格局。”彼得·霍尔称,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已经引起了世界上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它将是21世纪未来城市发展的典范。
世博园区或成城市副中心
上海世博会结束后,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成为香饽饽,其未来发展成为各方关注的问题,对此郑时龄教授预测:“浦江两岸的世博园将成为城市副中心。 ”
“世博园区共有5.28平方公里,再加上周边区域,辐射面积可达到10平方公里,对于城市功能影响很大。 ”郑时龄教授表示,加上现有的交通便利,以及后世博效应,世博园区及周边很有可能会成为上海继徐家汇、花木、五角场、真如后的又一个副中心,集文化休闲、商务、公共绿化等多功能为一体。
对于这一新兴城市副中心的发展,郑时龄教授很有信心,“浦东陆家嘴地区只有1.7平方公里,而世博园区的后世博发展,将会关注黄浦江的大片滨江地带,我们将建立一个综合功能区,这个功能区将辐射整个的中心城区。 ”
未来上海应进入公众时代
在全球化的环境下,中国正在经历快速的城市化,数据统计,上海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89%,位居中国榜首。但郑时龄在演讲中指出,对于上海这座特大城市而言,要建设成为宜居城市还面临着巨大挑战,其中之一就是要“再城市化”,将上海从精英时代带入公众时代。
“从历史上来说,上海作为远东最繁华的都市,一直是精英化的居住模式,对于底层居民来说,生活是非常困难的。而现在城区中‘上只角’、‘下只角’的差异仍然存在。”他认为,在上海的“再城市化”中,不但要达到平衡的城乡发展,去除资源分配的不平衡,还要去除城市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同时提升服务水平和人们的创意水平。
在城市的各个地区,环境、教育和医疗卫生资源、生活服务、居住条件以及居住文化水平方面有很大差异。一百多年来形成的中心城区的区域差异依然存在。“上海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2.8平方米,但是在中心城市的九个区内,有七个区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都低于这个指标,有的区还不及这个标准的20%。而在医疗卫生领域,据统计,上海每万人拥有的医生人数是27人,而最多的区可以达到每万人122名医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区县占66%。 ”
郑时龄教授指出,在上海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深化城市规划,为城市中的所有人提供可居住的环境,将上海从精英时代带入公众时代,“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