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南京溧水:用生态“底色”描绘发展“绿色”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南京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0/15 11:19:10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近年来,溧水围绕环境优先战略,抢抓“迎接青奥会、建设新南京”契机,以生态县、环境优美镇和生态村“三级联创”为抓手,积极实施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工程,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了全县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发展,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县城、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等称号。
    以生态旅游为突破口,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优势资源
    有南京后花园美誉的溧水是全省环境保护最好的地方之一,境内山峦起伏,河湖纵横,森林覆盖率30%,秀美山水间蕴藏着无限的风光与生机。无想山、东庐山满目葱翠,秀丽清纯,有“凤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之誉;石臼湖、东屏湖、卧龙湖、中山湖四大湖泊“湖与元气连,风波浩难止”;清代乾隆年间形成的“琛岭神灯、芝山石燕、观峰耸翠、金井涌泉、龙潭烟雨、洞壁琴音、东庐叠献、臼湖渔歌”等“中山八景”,皆各有特色,让游客流连忘返。
    为了把生态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溧水整合县内生态旅游资源,围绕“梅(莓)、桥、竹、寺”等做足旅游文章,打造特色生态产业。目前天生桥·胭脂河被誉为“石缝中的运河”和国内罕见的“人工丹霞”;大金山风景区形成了以森林为肌肤,以湖池为精髓,以军事文化为神韵和特色的国家3A级景区;预计今年10月份开园的白马周园是国内最大的私人博物馆,收藏了古家具、玉雕、石雕、木雕、银器、字画等上千件收藏品,藏品之多,文化之厚实属罕见。今年以来,全县通过举办梅花节、草莓节、采摘节等多个节庆,吸引海内外游客60余万人次,带动当地农民增收亿余元。
    以生态农业为突破口,把阡陌农田转化成绿色产业
    9月中旬召开的第十届中国农业园区论坛暨中国昆明都市农业园区发展论坛上,溧水县傅家边农业科技园被评为首批全国十大名园,成为江苏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农业科技园。20多年前还是荒山丘陵的傅家边农业科技园如今成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内果树种类最全的试验研发基地,每年来此观光休闲的游客多达数十万人次,农业旅游产值高达数亿元。
    傅家边农业科技园是溧水县依托科技发展绿色农业的一个典型。近年来,该县充分发挥低山丘陵、生态资源优良的优势,大力推广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和清洁化生产,建设无公害、绿色及有机农业“三品”基地,发展畜禽粪便净化沼气池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等,控制和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打造现代绿色农业园,目前全县已形成畜禽-沼气、秸秆-育菇、秸秆-气化、秸秆沼气、秸秆炭化、秸秆果(茶)园艺覆草、林-茶(药)、林牧(粮)、水生态等立体种养等多种循环农业模式,全县林木覆盖率近30%,“三品”基地覆盖率85%以上,规模畜禽养殖场粪便沼气处理资源化率达95%以上,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普遍加强,中低产田得到有效改造,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为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以生态工业为突破口,把工业园区转化成生态家园
    水清、岸洁、道畅、壁绿,溧水天生桥河道通过控源、截污、引流、清淤、修复等科学措施整治后,河水面目一新,水质自净能力明显提升,河流河道环境有效改善,天生桥河水环境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与美丽,被国家水利部评审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这是溧水县着力加强城乡污染源治理,加强生态修复,积极推进工业集中区河湖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工程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溧水县以创建国家生态县为契机,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严格控制新上各类污染项目,以确保做到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决整治,整治不达标的坚决关闭,违法排污的坚决打击。该县积极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和重点行业污染整治专项行动,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扎实推进城区截污管网和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天生桥河、柘塘新河等水环境整治工程,建设县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大气自动监测站和溧水县太湖流域在线监控系统,努力推进全县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相互促进、同步提升,年底全县有望建成7个国家级环境优美镇、6个市级以上生态村。
    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奏响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溧水在生态、绿色发展之路上不仅使环境持续保持优良,经济发展也更具竞争力,产业发展更具影响力,区域发展更具创造力,经济、社会与环境逐渐呈现出良性互动发展的新态势。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