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桐庐:“植物疗法”让农村垃圾场变“花园”
作者:王俊禄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0/23 13:57:22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新华网杭州10月22日电(记者王俊禄)走进浙江桐庐县横村镇阳山畈村,秋日的阳光下,盛开着金黄色花朵的美人蕉长势茁壮,伞草、鸢尾草、麦冬草错落其间。“这些植物不光是环境的美容师,更是处理周围村民生活污水的功臣。”桐庐县环保局局长吴金富说。

  这块命名为“处理五号池”的小花园被称作“人工湿地”:原本的垃圾露天堆放点,现在变成了污水生态化处理“车间”,可以处理周围20户农户、71名村民的生活污水。这样的“人工湿地”阳山畈村共有11个,在桐庐县,已经建成的有1200多个。预计到2012年,全县183个行政村将实现全覆盖。

  在桐庐农村,生活污水变浊为清,在农民家门口就能实现,不需要进入污水厂集中处理,不需要高昂的投资,更不需要复杂的治理技术 只要建一个几十平方米的“人工湿地”,通过植物发达的根系,就能让生活污水达到合格的排放标准。

  污水处理的关键就是种着美人蕉的“人工湿地”,别看它们栽在土里,下面其实是几个独立的水泥池。水泥池高约1米,由上到下逐层经过泥土、砂土、砾石和小中大3层鹅卵石。“人工湿地”所选种的植物要求是成活率高、抗水性强、生长周期长且具观赏性的亲水植物。它们把发达的根系扎下去,可以吸收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植物的叶面还能蒸发水分。

  据介绍,这种“人工湿地”不仅运行时不需要动力设施,而且维护费用很低,只要隔一段时间清理一下填充物即可。在出水口,除了少许杂质,水质已经变得很清。经化验,达到直接排放标准。

  “苍蝇蚊子少了,难闻的气味没了,环境好了心情也舒坦。”阳山畈村村民滕海明说。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