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青年创新:敢于梦想并投身实践
作者:朱珉迕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0/30 9:29:08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你们,为了我们的后代,为我们共同的未来!”昨天上午在世博中心蓝厅,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在用英文向500余名青年代表陈词时,特地在“You”(你们)一词上加重了语气。

  当天,世博会历史上首次以青年为主题的高峰论坛在世博中心举行,与会者以各自视角阐释对创新、低碳与和谐命题的理解。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创新”。

  “领导朋友们一起实现改变”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青年参与发展的重要方式。”在论坛发布的《世博青年倡议》中,这句话赫然醒目。而中国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邓中翰在演讲中更是开宗明义:“创新是历史赋予青年的使命。因为创新往往产生于交叉前沿,而青年往往能够打通思想的框架。”

  邓中翰大段朗诵了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为人熟知的段落,并且以数据予以佐证:古今中外1249名杰出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的重大科学技术,发现重大贡献的最佳年龄是在25到45岁之间;中国2009年新当选的两院院士中,1960年后出生的超过四分之一;他所领衔的“星光中国行工程”的核心技术团队,平均年龄也不到40岁……

  在与会者看来,青年拥有与生俱来的创新潜能。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主席大卫·艾克曼表示,青年人对成功的理解,对自我价值观的确立,以及对问题认知重要性的判断,都有他们自己独到的想法。而对城市而言,这样的潜能举足轻重。“今天青年的特质决定明天城市的风格,今天青年的创造影响着城市明天的前景。”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在开幕词中说。

  新加坡社会发展、青年和体育部兼交通部高级政务次长张思乐则说,新加坡的愿景是培养一群全情参与的青年人,让他们敢于梦想,并投入梦想的实践活动:“我们借他们的力量改善社会,创造一个更具活力的国家。这些年轻人将倡导现实改变,并领导朋友们一起实现改变。”

  “书本是不会教你创新的”

  拥有创新潜能的青年,又如何把潜能变为创新力?

  世博会意大利馆馆长厄内斯多·米拉利亚,以自己的方式作出独特回答。作为开场白,他在大屏幕上放起意大利馆的宣传片,片中反复出现的并非今天闻名于世的时尚创意,而是种种“旧”元素——古建筑、绘画、歌剧……

  “意大利只有6000万人,面积相当于中国的一个省,为什么会走出那么多艺术、设计、科学大师?答案就在这里。”米拉利亚说,“书本是不会教你如何创新的;创新力来自环境,历史和文化环境。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创新几乎与生俱来。”

  米拉利亚说,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时装、设计乃至电子产品,虽创意各有不同,却都从意大利传统而多元的文化中汲取养料。由于历史上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今天的意大利拥有一种多元的文化性格——相距很近的两地,人们的语言风格、生活习惯乃至思维方式却可能截然不同。正是多元文化的相互激发,“碰”出了创新力:“同质化的环境是不会有创意的,我们必须保护各种独特的文化身份和特点,即便它的规模很小。”

  而对传统的尊崇和对文化命脉的延续,恰是铸就创造力的又一要义。“拿建筑来说,我们绝不会将古旧的老教堂、广场或纪念碑铲平,去盖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米拉利亚说,因为年轻人意识到传统建筑身上不仅延续了一国的文化命脉,更潜藏着创新的“密码”。

  “让青年成为社会有效的变革者”

  与米拉利亚一样,辉瑞全球医药集团北亚区总裁安高博也将文化环境认为是推进创新的关键。另有不少与会者则提出,谈论青年创新使命的同时,社会也应为青年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让他们拥有发挥空间,寻求新视觉、新角度来看他们所生活的世界,这就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张思乐说,因为在这个高度追求个人成就的时代,要让青年自觉投身于社会并意识到自己能在共同创造明天的事业中扮演关键角色,社会其他方面必须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与宽容。

  科研出身的邓中翰,则用其“新两弹一星”论喻示创新型社会的构建要义:两“弹”分别是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一“星”则是青年人才,“既通过创新科技体制促进科研成果诞生,又把青年学生从‘填鸭式’的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并且能够坚持不拘一格吸引青年人才。唯有在体制上有所创新,才能真正激活广大青年的创新潜力。”

  与会者一致认为,吸纳青年参与社会事务,是激活其创新力并为社会所用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各国在这方面多有尝试。俄罗斯联邦杜马议员、杜马青年事务委员会副主席、体操名将霍尔金娜介绍,俄罗斯专门成立了由各领域精英青年组成的“总统人才库”,并成立相关企业家协会,为有创新意识的青年施展才华提供支持。

  刚刚成功举办“青奥会”的新加坡,则将志愿者作为促进青年人参与社会的有利平台。这与上海世博会如出一辙。“3万青年人通过担任志愿者,扮演了多重角色,”张思乐说,“这会让他们对社会产生归属感,并很可能在将来成为社会有效的变革者。”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