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关注正在消失的中国海洋生物
作者:徐健  文章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1/4 8:57:06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文昌鱼

文昌鱼

  脊椎动物的祖先/岩洞里常可发现没有眼睛的鱼,而这张图中的鱼却连头都没有。细究起来,文昌鱼由于没有头和脑,介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因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鱼。文昌鱼喜欢把身体半埋于沙中,历史上以厦门沿海最为多见。令人扼腕的是,由于近几十年来的围海造田和过度捕捞,如今已难觅文昌鱼的踪影。摄影/徐健

  主要分布区:厦门沿海滩涂

  海鞘

海鞘

  进化的衔接者/海鞘不仅是动物,而且还是一类比虾蟹、昆虫等无脊椎动物进化地位都要高的动物。成年海鞘的身体呈水瓶状,它的幼体则外形酷似蝌蚪。非常重要的是,幼体海鞘的尾部出现了尾索神经,也就是脊柱的原型。尽管海鞘成年后尾索神经消失,但这一类群生物仍被视为从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过渡的重要类群。摄影/孙少武

  主要分布区:全中国海域

  绿海龟

绿海龟

  命断西沙/这种海龟有着绿色的脂肪,据此被叫做绿海龟。每年的夏秋季节,生活在太平洋的绿海龟会聚集到我国西沙群岛来产卵,它们每次产卵90—160枚,然后等待着热带的阳光将卵孵化成为幼龟。随着南海渔民一度滥挖龟卵和大肆捕杀,西沙群岛的海龟数量锐减,绿海龟更是濒临绝迹。摄影/孙少武

  主要分布区:南海西沙群岛

  中国鲎

中国鲎

  穿越5亿年的生命/中国鲎看上去像是一只长着剑尾的蟹,可它实际上是远古生物三叶虫的近亲,属于海洋中活化石级的生物。成年中国鲎生活于浅海,在我国浙江以南的海域原本都有分布。最早的鲎化石见于古生代的奥陶纪,经历了5亿年风浪之后,中国鲎的命运却在今天遭遇威胁。春末夏初,本是雌鲎游至岸边产卵的季节,然而近些年由于海岸破坏的加剧,

  这样的场景已不多见。摄影/徐健

  主要分布区:东海、南海浅海地区

  节选自2010年《中国国家地理》“海洋中国”十月珍藏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