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戈壁上生长绿色希望 |
作者:戴岚 马国英 李…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1/4 10:25:08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背景介绍】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地处祖国最西端,帕米尔高原东部,天山南脉、昆仑山北坡在此交汇,山地面积占90%以上,素有“万山之州”之称。人口53万,主要聚居柯尔克孜、维吾尔、汉、塔吉克等11个民族。耕地面积仅49万亩,人均耕地0.95亩,而戈壁荒滩近1000万亩,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困难。建设繁荣之州、活力之州、希望之州,是克州各族群众的共同愿景。 苦寒贫瘠的戈壁荒滩,变成良田沃土;沉寂千年的不毛之地,焕发无限生机。 走进南疆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下简称克州),你会为这里发生着的变化欣喜感动:连片的大棚在高原上建起,里面瓜菜翠绿欲滴、花卉吐艳飘香,昔日的牧民放下羊鞭,有的走进温室学起现代种养技术,有的走出大山到外地务工挣钱,回家盖起新房子…… 知道了变化的发生经过,才能理解农牧民的喜悦由来。 “种地没有土,放牧没有草,老百姓口袋里没有钱。”这是克州生产条件的真实写照。为走出“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十一五”期间,克州党委、政府立足州情探索试点,确立发展“三业一出”的思路,大力发展包括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现代畜牧业的“戈壁产业”,鼓励外出务工,变戈壁为资源,向荒滩要效益,靠创新找出路。 克州党委书记闫汾新说:“戈壁产业”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偏远贫困地区农牧民的生产方式,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他们的思想和生活,促使当地走出一条不拘泥于传统的致富新路。 发展“戈壁产业”,温室大棚成了农民增收的“金窝棚” 阿克陶县玉麦乡九村村民沙吾提·玉麦尔,以前收入靠种小麦、苞米,一家4口人只有两亩多地,经济困难。今年,他承包了6个大棚,两个种草莓,两个种空心菜,剩下两个种生菜和芹菜,一茬菜就收入6万元。 雪山脚下,戈壁滩上,从阿图什到乌恰,从阿合奇到阿克陶,一排排大棚建起,一片片绿色延伸。 “我们利用戈壁上的石头建大棚,没有水,就搞滴灌;没有土,就搞无土栽培和少土栽培。”当地的乡镇干部介绍说。记者在乌恰县的玛依喀克设施农业基地看到,各种蔬菜都生长在用河沙、炉渣、棉籽壳和羊粪混合而成的“培养基”里。 这些大棚全部由政府投资建设,承包给农牧民种植,或者由村干部承租,雇用农牧民来边打工边学习技术。有的县对贫困户第一年还提供种苗、免除租金。各个县市都成立了配送中心,大棚出产的蔬菜由中心统一收购销售,拓展市场。 克州农牧民中少数民族占90%以上,前两年试点设施农业,大家不敢尝试——“拿水浇石头,能长出东西来吗?”为此,州里和县里聘请专家对农技人员和蔬菜种植大户进行现场授课,还选派干部包农户、包大棚,面对面地宣传、手把手地传授种植技术。几茬菜收过,申请承包大棚的就多了,还把大棚称作“金窝棚”。 大力推广设施农业的同时,克州以戈壁荒滩为依托,发展适合当地气候、光热、水土等资源特点的核桃、红枣、沙棘等特色林果业;发展鸡、鸭、雁、鹅、鸽等养禽业和特色养殖为主的现代畜牧业。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现代畜牧业这“三业”,构成“戈壁产业”。克州发展“戈壁产业”,帮助农民增收,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产业升级。 “戈壁产业”给克州农牧民真正带来了实惠。2008年启动,到2009年全州设施农业面积就达6908亩11040座,其中戈壁温室大棚700座,出栏肉禽130万羽;到2010年底,全州预计新增特色林果业面积3万亩,建设戈壁少土栽培温室大棚5000亩,养禽规模达到200万羽。 组织劳务输出,更多农牧民走出大山融入市场 【镜头】 寻着电钻、电锯声走去,一幢维吾尔族风格的新居呈现在眼前:装饰精美的屋檐、门廊,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配套齐全的格局……“这是我家新盖的房子,一共16间,今年库尔班节前就能搬进新房了!”阿克陶县玉麦乡五村村民依明艾山自豪地介绍。 今年52岁的依明艾山家能致富,主要受益于县里组织的劳动培训和外出务工。依明艾山的女儿热汗古2007年参加了县里培训,由县里组织到浙江慈溪双源纺织厂上班,很快成长为车间组长。在热汗古的带动下,1年多来从玉麦乡有140多人到慈溪务工。“女儿干得好,我又让儿子参加培训,外出务工。”依明艾山说。 阿克陶县玉麦乡全乡2万人,以务农为主,但人均只有1.7亩地,农民增收空间小。从2007年开始,县里组织外出务工,玉麦乡的农民开始走出去。在疆内,全乡今年有7200人次出去打工;在疆外,全乡目前常年有300多人在“长三角”地区务工,最近还要有100多名男工到浙江慈溪的一家洗衣机厂工作。 在依明艾山家参观新居时,正好他女儿热汗古打来电话,说刚刚发了2000元工资,准备和姐妹们一起寄回来,总数有10万元左右。 和玉麦乡的农民一样,克州的农牧民越来越多地离开马背、走出大山、融入市场。2009年,全州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就超过1亿元。据统计,2003年—2009年,全州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6.25万人次,劳务输出人数以平均每年27.9%的速度递增,实现劳务创收3.87亿元。 农牧民走出去,离不开教育培训。据了解,务工前期培训主要在乡镇举行,从县司法局、中小学等单位选派教员,进行为期1个月的双语、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和用人企业签订劳务合同之后,县乡派出干部跟班,负责协调饮食起居和日常管理。“如今,劳务输出已经由县乡组织发展到经纪人运作,政府部门主要负责务工人员的服务保障、权益维护。”玉麦乡副乡长周全说。 眼下,伴随着新一轮援疆热潮的兴起,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这也为克州农牧民务工提供了新的空间。 坚持民生优先,产业扶贫让牧民能安居还能致富 【镜头】 黄墙红瓦的抗震房,电、自来水、沼气齐备,鸡鸭在院子里觅食,牛羊在暖圈吃草,屋后不远处还有2亩葡萄园,好一派恬静闲适的田园图画。阿图什市阿扎克乡库兰奇村63岁的维吾尔族老汉阿布来·马木提,热情地带着我们参观他家。 今年开春,阿布来·马木提一家没花分文,搬进了崭新的抗震安居房,50多平方米,庭院1亩多。他还有几亩责任田,预计今年种地和果园能收入9000元,家禽和羊能卖3000多元,年收入过万元。 像库兰奇村这样的安居小区或者新村,在克州还有许多。 乌恰县的玛依喀克生态移民基地,按照“三通”(水、路、电)、“四有”(住房、草料地、暖圈、林地)、“五配套”(学校、商店、文化室、卫生所、技术服务站)的规划建设,计划搬迁定居牧民2000户1万人。目前,已搬迁定居400户近2000人,户均有一座大棚、一个沼气池、一个暖圈、一片林地和30亩草料地。“让牧民定居,还要让牧民致富,要将定居纳入发展"三业一出"统筹规划布局。”乌恰县委书记范宝军说。 在“整村推进”方面,克州4个县市有192个村被确定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目前已有124个重点村达到了“整村推进”验收标准。 “不能让牧民既守边又守穷。”阿克陶县委书记金平钰说,“民生优先,等挣上钱再改善,要等到何时?必须加大投入,尽快改善。在富民安居项目上,欠债也要加快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走在克州城乡,看到当地最好的建筑、最好的环境是学校和幼儿园。当地有一个响亮的口号:“小手牵大手走出大山”。目前,“小学办到乡村、初中办到县市、高中办到州”的办学目标基本实现。 坚持民生优先,公共财政支撑,克州社会事业不断取得进展。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拓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对于农村的无劳动力、无生产资料、无收入来源、有孩子上学的“三无一有”家庭,克州采取进城安居政策,为这类家庭解决城市户口,提供廉租住房,纳入城市低保、养老和医保,子女上学享受和城市孩子同等待遇。据介绍,“三无一有”家庭进城安居政策将为1万多户、5万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找到出路。 今年,克州紧紧抓住新一轮援疆工作启动的机遇,将富民安居工程纳入克州“十二五”规划,扶贫开发将更有作为。 实现可持续发展,解放思想科学谋划赢得发展机遇 【镜头】 行走在乌恰县的阿克特色林果业基地,滴灌带在戈壁滩上铺设出网络,在水滴的滋润下,杨树、沙棘组成的防风林茁壮挺拔,绿色屏障伸向远方;枣树、核桃树亭亭玉立,树干不高却已挂果。这个基地计划种植林果树3万亩,目前完成7500亩。 “这两年,每到春天这里就会出现全县干部总动员、千军万马大造林的壮观场面。”住在附近的农民依明江说,“每个树坑都是干部带领我们用十字镐一点一点"啃"出来的。” 让林果树在戈壁滩上生根结果,挥洒汗水也需科学谋划,创业之路也是创新之路。 在克州,听得最多的就是对“戈壁产业”的介绍,那么,“戈壁产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戈壁产业",克州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帕米尔高原戈壁滩上没有工业污染,有利于打出"有机产品"品牌;高原与平原的天然温差,更有利于实现果蔬的错季生产;4个国家级一类陆路口岸都须经克州出境,周边市场、疆内市场加上国际市场,市场空间非常广阔。”对发展大棚蔬菜如何解决销售问题,克州党委常委张华中这样认为。 提高品质、创立品牌,大力发展名、优、特产品,已经是克州各县市的共识。阿克陶县注册了“帕米尔有机果蔬”系列商标,对帕米尔高原牦牛、绵羊进行了有机产品认证;乌恰县积极申办“斯姆哈纳家禽和畜产品”系列商标注册;阿图什市完成“格达良羊肉”品牌商标注册…… 设施农业必须提高科技含量。阿克陶县采用的“戈壁设施节水栽培精准施肥技术”中试项目,被列入科技部8个国家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实现“戈壁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大踏步迈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贯穿始终。 发展“戈壁产业”要处理好哪些关系?克州副州长鲍广途说,要把发展“戈壁产业”与提升改造传统农牧业相结合,只有提升和改造传统农牧业,才可以提升“戈壁产业”的经济效益;要把招商引资与发动引导农牧民相结合,通过示范和引导,最终要让广大农牧民成为“戈壁产业”的主力军和最大受益者。 展望“十二五”,新一轮援疆工作是克州面临的重大机遇。在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背景中谋划未来,推动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与全国同步奔小康,克州党委书记闫汾新说,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关键是不能等。民生优先、基层重要,要立足现有条件,能干事干成事,拿实际成效来回应发展机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