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山东滨州:保大地绿 还大海蓝
作者:赵秋丽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1/21 22:24:00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数据:滨州有未利用土地254.5万亩,已在80亩的荒碱洼里建立了海水蔬菜种植和深加工示范基地。为了消耗多余的废渣,去年建立了用废渣发电的生物热电公司,与瑞士能源公司结成了战略合作关系,以9.5欧元的吨价每年销售10万吨二氧化碳指标,为期十年。现在,该企业年可发电2.1亿千瓦时,供热120万吉焦,消耗木糖渣8万吨。与燃煤电厂比较,每年可节约燃煤6.4万吨,减排二氧化硫805吨、二氧化碳10万吨。

  发展中求“新”

  政府搭建平台,创新融资方式,为黄河三角洲开发“输血供氧”,是滨州创新发展模式的又一“高招”。

  目前,滨州市成功举办了九次银企合作促进会,在滨州处于三角洲开发建设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银企合作,金融的强力支持,促进了滨州全市经济社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在日前刚刚落幕的第九届银企合作促进会上,吸引了北京、上海、香港等地44家银行金融机构与滨州430家融资项目单位进行了合作洽谈。目前,滨州与九家金融机构签订了《银团贷款支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如今,伴随黄河三角洲上升国家战略,使滨州与周边城市区域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投资,互利共赢的势头骤然升温,承接产业转移的“土壤”开始肥沃起来。今年以来,与中海油新能源公司、山东高速集团等大型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共同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临港产业区建设的国内第一条“海底软管”生产线投入生产,已完成了中海油1.2亿元的海底软管订单。

  目前,滨州正在加紧编制“十二五”规划,其中特别强调突出转方式调结构、突出高效生态经济的特点。对此,滨州市长张光峰信心满怀:奋战三年,夯实基础设施,初步搭起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框架;奋战五年,不断调整优化全市产业布局,转变发展方式,将初步构建起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数据:滨州市前八届银企合作促进会共签约资金4687.96亿元,到位资金4342.78亿元,到位率92.64%,共签订信贷合同项目1965个,贷款金额1107.2亿元。鲁北企业集团的循环经济优势吸引来三岳大化工项目100亿元的投资,另外投资51亿元的龙马重工、50亿元的政通铝材等一大批大项目落户滨州。今年以来,共签约项目128个,总投资金额1542.9亿元。

  专家点评:山东省社科专家李宪法认为: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统筹兼顾,推进产业结构生态化,经济形态高级化;实现开发与保护,资源与环境,经济与生态的有机统一,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现代化水平和人民生活幸福文明指数。(本报记者 赵秋丽)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