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应对气候变化防治荒漠化减排潜力巨大
作者:刘娜微  文章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1/23 9:44:05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本报讯 记者刘娜微报道 11月19日,中德合作北方框架项目气候变化与荒漠化防治专家咨询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认为,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已经把沙化土地治理和沙产业开发利用的迫切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将荒漠化治理与可再生能源发展和利用相结合发展沙产业,立足于荒漠化治理与能源发展双赢,是推动我国能源结构的历史性转变,实现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手段。

       中德合作北方荒漠化防治框架培训与支持项目是由中国政府和德国复兴开发银行共同投资,由中国国家林业局荒漠化防治办公室具体实施,项目实施期为2010至2012年。主要目标是推动荒漠化防治方面政策层面与项目层面的信息沟通;促进中德合作项目、中国国内示范项目以及其荒漠化防治项目间学习和交流,以此来推动中国和德国双方在林业和其他相关领域的投资与合作,支持中国履行《联合国荒漠化防治公约》。

       与会专家在发言中指出,防治荒漠化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荒漠化的过程是碳源过程,荒漠化防治过程是碳汇过程。通过保存林地生物量、遏制土壤侵蚀就是非工业减排;防治荒漠化、恢复植被,改良土壤增加碳储量就是增加生物碳汇。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面积为26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防治荒漠化减排潜力巨大。同时,我国广袤的荒漠地区是蕴藏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宝库。荒漠区水平表面每年的太阳能总辐射量相当于3300亿吨标煤,是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荒漠区的风能理论储量约为27亿千瓦,实际可开发量约为2.7亿千瓦。荒漠地区土地广阔,适于发展生物质能源。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技术成就,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通过光合作用,固定转化太阳能,既可以转变荒漠化地区能源利用方式,也缓解了因樵采而可能造成的天然植被破坏。

       专家同时指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林业造林和再造林碳汇项目列为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这为我国提供了通过国际合作加强国内荒漠化治理的新机遇。中国作为第一个成功注册林业CDM项目的国家,可治理的荒漠化面积广阔使我国在此领域潜力很大,荒漠化土地治理后得到的宜林土地都可以用来作为未来中国林业CDM项目的实施地。荒漠化地区CDM造林通过碳交易,使国际资金与我国森林生态补偿机制互相补充成为可能,对促进我国整体生态建设的发展具有重大和积极的影响。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