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淮河治污十年之痛 淮河咋就这么难治?!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市场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6/10 13:52:44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淮河流域作为国务院污染治理的重点流域之一,从1994年至今已经历了整整十年时间。其治污的力度之大,花费之巨,社会参与之广,难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然而,去年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中华环保世纪行”组织新华社记者深入调查后发现,淮河污染严重反弹,主要水质污染指标已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流域约60%为劣五类水质,污染由地上波及地下,直接影响1.3亿居民生活。

  2004年7月20日至27日,淮河突然爆发有史以来最大的污染团,如同巨大的黑蘑菇,从上游奔腾而下,横扫千里淮河。充斥河面的黑色污染水团全长133公里,总量超过5亿吨,一路浩浩荡荡杀奔洪泽湖,顺者昌,逆者亡,满河黑暗,伏尸(鱼虾蟹)千里。

  记者调查发现,在淮河流域的几乎整个中游地带,包括一级支流沙颍河等污染严重的区域,城市自来水几乎都很难下咽,无论是加糖还是加盐,都掩饰不住一股涩涩的怪味。泡上绿茶,茶水立即变成砖红色,喝下之后,腹中坚硬如坠入石头,一两天总觉得消化不良。由于不适应水质状况,记者身上开始出现皮肤过敏的症状。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守法成本低于违法成本、地方保护主义、错误政绩观和缺少公众参与及监督,是淮河治了又污的根源所在。

  《市场报》 (2005年06月10日 第二版)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