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节能环保产业依靠知识产权前行
作者:向利  文章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2/13 11:18:48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前景广阔

  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待加强


  从国际经验来看,我国的环保投入曲线,即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目前刚刚经过第一个拐点进入加速上升期。中长期来看,该比率的高点应在2.5%至3%之间,因此保守预计中国环保投入曲线的上升期将至少持续10年以上,对应复合年增速应在15%以上。

  对我国节能环保企业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挑战的核心在于关键技术的掌握和知识产权的拥有。目前,节能环保领域的一些核心技术掌握在发达国外企业手中。事实上,我国节能环保企业仍缺乏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和共性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少,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低,对产业链拉动效果不明显,长远发展受制于国外。

  对此,专家们开出良方:必须把创新作和知识产权做为中心环节,把市场需求作为重要拉动力量,把国际化发展作为必要的条件。10月24日,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五届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上,中日两国的企业和研究机构签署了44个合作项目,这些合作项目涵盖发电、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水净化等诸多热点领域。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谷书堂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这个产业既包括大量高新技术的研发,也有众多新发明、新创造、新技术的成果,所以,知识产权的激励和保护对新兴产业来说,显得非常重要。

  目前,我国基已于专利技术建立了一系列节能环保领域的标准体系。如为使变压器有效节能,我国于今年7月1日开始实施国家强制性标准《电力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据估计,在完成变压器的新老更替后,以变压器20年的经济运行期测算,累计可节约70亿千瓦时用电量,折合标准煤320万吨,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9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390万吨。

  此外,在调动企业研发积极性和大力培育市场上,政府的引导作用不可或缺。从知识产权角度看,目前我国创新成果产业化中介机构缺失,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管理程序复杂、评估作价困难、周期长,职务创新股权激励措施不到位,不利于调动创新创业积极性。从制度上根本改变这类制约因素,才是节能环保产业长远发展的关键。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