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过低碳生活 建绿色城市
作者:内详  文章来源:昆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2/13 11:23:37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纵论

  昨天,在第三届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上,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全国政协、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的专家学者,就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建设绿色美好城市、绿色城市与生态文明、节能减排与绿色责任、绿色能源与绿色交通等热点话题发表主旨演讲。

  侯云春:制定合理消费政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发表主旨演讲时说,绿色经济是一种平衡经济,是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发展绿色经济,必须按照自己的发展模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战略性产业,深化资源税费和财政体制改革,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在生产和消费各个环节实现低碳发展。同时,大力发展新型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发展服务业的同时大幅度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强度。此外,还要制定并实施合理的消费政策,建立绿色出行机制,树立绿色消费、低碳消费、文明消费理念,加快建立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消费模式。

  王玉庆:建生态城市忌“一刀切”

  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玉庆说:“目前国内已有100多个不同类型的城市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目标。生态城市建设一定要适应本地的特点,因地制宜开展,切忌一刀切。”

  “中国城市化面临挑战,出路在于生态城市。”王玉庆说,在建设生态城市中,首先要确立城市功能定位问题。应优先考虑四方面因素:即城市自然环境及资源状况;城市所处的区域位置;城市的历史及文化传承;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基础。其次是城市规划问题。城市规划决定城市未来的发展和布局,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和城市建设管理的依据。当前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一些不好倾向表现在到处建大马路、大广场、大草坪、大会展中心、超高层建筑等等;“圈地热”搞各种名目的“开发区”和“新城区”等。全国规划建设新区多达748个,规划总面积27011平方公里。

  王玉庆说:“编制生态城市建设规划,需要有一套体现生态城市特点的指标体系。始终注意用生态学的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来指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这个主线,突出环境和资源保护,平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大要素。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必须整体规划与设计,并适度超前,避免建设滞后和盲目性。”

  牛文元:绿色城市须五次提升

  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国际著名绿色GDP专家牛文元说,绿色,是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对自己未来设计的一个最基本的颜色元素。绿色是生命的本色,绿色是城市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发展的道路就是未来发展的道路。绿色城市建设必须寻求发展动力,要靠观念、制度、科技、管理、文化创新来共同打造走向绿色的动力。不过,光有动力还不行,还要有发展的质量,也就是打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平衡、宜居幸福的美好城市。

  牛文元说,实现绿色城市的目标必须经历五个革命性提升:一是从传统型业态向现代型业态的革命性转移;二是从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的革命性转移;三是从末端产品向源头绿色创意产品的革命性转移;四是从打造名牌向创造绿色标准的革命性转移;五是从传统的城市向绿色城市的革命性转移。

  谢克昌:构筑高端化产业体系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谢克昌说:“绿色低碳城市的建设是一个艰苦过程,必须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科学规划导向和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与具体行动,切不可一哄而起,造势应景,做表面文章。”

  谢克昌说,中国的能源消耗量大,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尤以碳排放系数最高的煤炭为主。中国必须正视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长期性现实,创新低碳能源技术,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实现整体绿色低碳转型。同时,加快构筑现代城市的产业体系,即传统产业低碳化、新型产业高端化。在传统产业中,以节能减排为核心、循环经济为理念,加快循环型企业、 园区建设;创新低碳能源技术,发展节能环保等新型产业,注重知识化、特色化、高端化、规模化。以自身良好产业、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选择和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同时,选择合理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减少能源需求。控制建筑量的快速增长,延长建筑物寿命,推广高效采暖技术;还应大力发展城市公交系统,减缓私家车保有量增速及私家车出行距离;建设高效、清洁、低碳的能源供应体系,推广半导体照明,加快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

  记者 李丹丹 首席记者 吴晓松/文 记者王俊星/图(昆明日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