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一把开启和谐社会的金钥匙
作者:本报记者 黄振中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6/17 9:38:03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编者按中央领导十分关心农村的环境和生态状况。曾培炎副总理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全面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突出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着力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问题,尽快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和文明生态村建设。”
  前不久,国家环保总局召开机关干部大会,解振华局长就“十一五”环保工作思路作主题性报告时,再一次强调要改善农村环境。“十一五”环保工作思路提出了到2020年生态环境基本改善、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污染得到初步治理的目标。
  所以,加强农村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今天本报刊出的“浙江象山县用科学发展观铺筑生态主干道”的报道,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示出他们以生态为主线,建设新农村的做法和经验。大量感人的事实生动地说明,生态可以全面提升农村的综合实力,促进解决“三农”问题,为实现生态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我们把眼光投向农村!
  “生态象山,和谐乡镇,人居福地”成为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的第一印象和标志。这个全国闻名的百强县,从经济成就的辉煌中走出,用科学发展观铺筑生态的主干线,把可持续发展的脚印延伸到乡村、渔港。今天的象山拥有蓝色的港湾、金色的沙滩、绿色的沃野和销往世界各地的安全食品。空气负离子1立方厘米1.47万个,营造了全县6500多平方公里的大氧吧。东方不老岛的美誉,诠释着百姓的富裕、幸福和健康。一个造福人民的政府,在生态建设中的作为,奏响了和谐社会的乐章。国家环保总局已命名象山县为国家生态示范区,总局领导还亲临象山调研,给当地更大的鼓励。
  营造生态文明的新农村
  让农村成为充满活力的生态细胞,使农民成为生态最大的受益者,让农业产出更多的绿色品牌,这是象山生态建设的抓手和切入点。在最大范围内激发千万农民持续不断保护和建设生态的积极性,成为象山的成功做法。打造生态文明的新农村首先要从农民的利益出发,把打造绿色品牌同农民的利益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生态建设的催化剂。象山已建成水果示范基地、蔬菜生产基地、有机茶基地和生态综合池塘等,打造了不少绿色品牌,有的还获得国际认证。拥有国家级绿色食品基地面积3000亩,国家级首批无公害食品4个、国家级绿色食品1个。这些国字头的品牌鼓了农民的腰包,增长了乡村的财政。政府始终想着农民的利益,守住生态,让绿色的旗帜凝聚人心。当农民的汗水建起万亩杨梅基地后,难以保鲜的杨梅卖不出去,成为烫手的山芋。就在农民的利益即将受损、生态声誉将要下降时,县政府急中生智,马上建设起了杨梅酒厂。大量的杨梅酿造出生态美酒,催生出又一个绿色品牌。杨梅酒的势头与日俱增,已进入北京人民大会堂,与茅台等国酒一起招待嘉宾。大家品尝后称颂的不仅是它独特的色香味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而是一首生态的赞歌。其实每一个绿色品牌后面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和情节,饱含着农民的利益和情感。
  农民在生态建设中始终关注居住环境的改善。近年来,传统的生产生活习惯,使不少农村偏离了绿色轨道,陷于垃圾和污水包围的痛苦中。象山农村虽有所不同,但同样也难以抵挡农村污染的势头。生态破坏的警钟唤醒了农民的觉悟,他们在县政府的组织下,开展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生态人居建设,绿化美化家园,建设优美舒适和谐的人居体系。有一组数字颇能表现农村变化的状况。全县有585个村实现了垃圾统一清运、270个村实现了垃圾袋装化,全部消灭露天粪坑的村达到674个。8个生态乡镇和39个生态示范村成为生态领头雁。这些数字表明了农村面貌的大改观,是生态文明的音符。初夏时节来到象山,放眼望去,“绿野接蓝天,雪浪涌沙滩,名果挂满枝,翠竹绕农家”,好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人们期待的生态文明新农村正在象山这块绿色大地上崛起。
  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资源丰富的象山支撑起一个工业强县。象山的工业也经过污染的阵痛,尤其是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初期,留下更多污染的痕迹。生态建设的步伐,改变了企业片面追求经济的路线图,新的路标通向“双赢”。一条新的工业生态链条把节约资源和能源放在首位,在法制和文明的规范下,实现了资源的循环使用和污染的源头治理,点燃了工业生态的希望之光,步入新型工业化的新里程。全县构建工业生态的链条,编织工业生态网。超时印花有限公司实现清洁生产,水循环使用达到零排放。超星海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利用鱼蛋白废水和废弃鱼内脏提炼出生物医药原料,被列为中国进入WTO推荐产品。天安集团电镀分厂,从废液中提取氰化银,再提炼金属银,每年可产出大量的纯银。这些工业生态链条上的珍珠,述说着变废为宝的神奇,催生出更多生态型、环保型、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县政府已出台《关于加快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政策,调整产业结构,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第一经济增长点。全县已拥有一个国家级、11个市级高新技术产业。科技进步对生态总值的贡献率达到50%。工业的生态链和农业的生态链对接,正成为科技工作者研究和攻克的新目标。
  县政府和县环保局清醒地看到,这仅仅是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环保任务繁重而艰巨,打造工业生态链还要做出更大的努力。辩证地看待经济和环保的关系,扩展了“双赢”的视野,打牢了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县环保局因生态保护有功,受到县政府的奖励。局长张建森说,越是取得成绩,越感到担子重、责任大。县环保局是基层,基层要保护好环境和生态之基。惟有加强能力建设和严格执法,才能不辜负人民的希望。
  培育回报大自然的理念
  生态县和生态乡镇的建设需要生态理论的支持,需要更新观念。象山把培育回报大自然的理念,作为生态建设的思想切入点,不仅在舆论媒体上宣传,而且利用民俗和节庆日在更大范围内传播。一年一度的开渔节,是密切人类和海洋关系的纽带。县长同渔民们一起祭海,表达回报大海的深情。他诵读渗透环境文化的祭海文,情景十分感人。在第七届开渔节上,县长念道:“人与自然休戚相关,陆地海洋,脉脉相偎。取之有度,赐之厚福;野蛮攫取,遗害无穷!循应自然,方能丰衣足食;善待海洋,即善待人类自己,故政府立法,施行休渔,渔区尊奉,万民拥戴,以保长渔久业,富我家园。”
  于是,一个个善待海洋的行动在全县兴起。渔民自觉地将休渔期延长一个月,让更多的海洋生物繁衍生长;改进捕鱼的“利器”,让危害海洋生物的“钢壳渔轮”提前退休;1500多个船籍及船老大签名,加盟“蓝色保护志愿者”行列,发表蓝色宣言。他们还将这一壮举通过电子邮件发往40多个滨海国家,让世界渔民一起来保护海洋。网上大讨论和徽标征集产生积极的效应。10多篇论文和40多篇作品折射出志愿者的心愿和智慧。蓝色保护志愿者活动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好评。的确,象山人民对海洋的回报难以用数字来统计。
  他们对海洋的回报还扩展到陆地,延伸到对大山、土地、江河的回报。人类私欲膨胀起来无休止地索取在象山止步,取而代之的是向大自然奉献。全县建设生态公益林52.3万亩,水源涵养林15.5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57.5%。另外,完成小流域治理率35%,清水河道建设20.6公里。这些向大自然回报的数字,得到积极的回应,它回赠给人们的是风调雨顺和清新的空气以及美丽的原野。人类和大自然,就在这种亲切友好的交换中,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善待自然和生灵成为一条和谐的链条。
  “回报”也感动了外国渔民,远隔万里的加拿大渔民和邻国日本渔民等扬帆来了,一起分享开渔节的欢歌曼舞,搭起护卫生态连心桥。
  共享生态成果让生态融入生活
  让全县人民共享生态成果是象山县政府在生态建设中的宗旨。只有让人民享受到生态成果,才能保持始终如一的激情和积极性,才能不断扩展和延伸生态战场。全县用1.3亿元在城区栽树种草,在绿化的基础上营造城市森林和城市绿肺。象山县县城建有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南大河景观绿地、滨海大道、汇兴绿地、县前街绿色广场等,鲜花和绿树相映,雕塑和街灯成景,各种植物散发着醉人的清香。美丽舒适的环境成为百姓休闲健身的好场所,优美的环境是培育文明的热土。孩子们接受绿色教育,师生们共创绿色学校。绿色社区提升了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节水、节能、爱护公共绿地等蔚然成风。
  象山人的生活与绿色密不可分,自觉地参与各种生态活动。
  象山县教育局教研中心张玮瞡老师邀了县城十几个朋友,到农村包了一块杨梅果园。他们在这里洒下汗水,收获快乐,丰富生活。在采摘的季节里,大家用竹篮竹筐装杨梅,分送亲戚朋友。吃不完的自己酿制成杨梅酒。到了休息日,张老师和朋友一起到海边游玩,围坐在沙滩上一边喝杨梅美酒,一边欣赏海景。杨梅不但酿出美酒,也酿出了甜蜜的生活。张玮瞡是一位普通的教师,她的生态情趣仅仅是全县的一个缩影。象山的百姓从生态建设中不仅得到快乐而且增进了健康,疾病明显减少。不少村庄成为长寿村,老百姓大都活到七八十岁,高于全国的平均数。象山还有600多个岛礁,那里深藏着更多秘密和生态故事。象山的生态故事讲不完。
  在生态成果收获的季节里,象山人没有歇脚,他们迈出了更大的步伐。县政府邀请清华大学专家进行生态规划,111页的生态规划,描绘出象山生态的新前程。规划告诉人们:生态是农村致富的热土,是农业综合实力的孵化器,是聚拢民心的基地。象山的生态是一本书,也是一首大自然的赞歌。[2005-6-17]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