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三江源:强劲搏动的生态血脉
作者:王颖  文章来源:青海新闻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13 10:35:13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根据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要把三江源地区建成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级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为全国和省内其它区域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经验和模式,为高原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种质支撑;加快草原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转变,推进全省脱贫致富进程;打造三江源―九寨沟―香格里拉高原生态旅游精品线路,为全省开发探险、登山、科考等高端旅游市场提供支持。

  三江源地区包括玉树州6县、果洛州6县,海南州兴海县、同德县,黄南州泽库县、河南县,海西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面积36.3万平方公里,2008年末人口71.5万人,生产总值62.3亿元。

  在“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布局中,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

  震撼人心的大美之地

  雄踞“世界屋脊”,汇聚“三江源头”。

  这里,高原雪山、辽阔草原,湖泊星罗棋布,江河纵横交错;

  这里,是高寒生物物种的资源库,是全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

  这里,具有自然景观的震撼之美、民族文化的神秘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生态之大美!

  这里,就是素有“江河源头”、“千湖之地”、“中华水塔”美誉之称的三江源地区,她用大量清澈纯洁的源头活水,哺育了我国半数以上的人口,支撑了江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位于青海省境内的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地区,有着独特的生物基因种质资源生态圈。总面积36.3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一半。其中,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三江源区,使这里成为我国乃至亚洲的重要水源地。世界著名的三条江河集中发源于中国的同一个地区,这是绝无仅有的,“三江源”由此而闻名于世。

  因此,呵护好三江源这一中国大江大河的主要水源涵养区,维系黄河、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对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青海省肩负着重大责任。

  为扼制近几十年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状况,2000年三江源地区被青海省列为自然保护区,2003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国务院批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8月30日项目正式启动实施。

  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生态立省”战略――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三江源地区停止一切矿产资源开发,取消对当地政府GDP考核,把生态保护与建设列为主要考核内容,绿色经济成为发展的主旋律。禁牧搬迁、退牧还草……这一切,不是不发展,而是要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从江河源头正延伸出一条科学发展、保护生态、改善民生的“共赢”之路。

  用行动铸就千秋伟业

  近几十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下,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与环境面临着湖泊水位下降、湖泊湿地面积日益减少,水源涵养功能下降;草场退化严重、土地沙化加剧,生态功能弱化等威胁和挑战。

  三江源地区为全国发展作出的最大贡献,就是要保护、恢复和建设好这里独特的生态环境。

  2005年1月26日,国务院第79次常务会议批准三江源总体规划,投资75亿元建设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当年8月30日,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正式启动。成为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投资最大的生态工程。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和要求,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真抓实干,明确提出了“生态立省”和“四个发展”战略,把生态保护当作重要职责,并从2006年起在三江源区不搞GDP考核,而是考核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指标,确立绿色发展的指导思想。

  肆虐的黄沙和鼠害得到遏制、沼泽湖泊又现波光粼粼的千湖美景、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可喜改善、披上新绿的三江源秀美再现……

  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五年来,已累计完成建设投资40.5亿元,占《规划》投资的一半以上。仅2010年,该工程完成了12亿元的投资任务和实际工作量,相当于过去每年度执行进度的3.5倍。达到了该工程实施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峰值”。项目建设共实施了退牧还草、封山育林、黑土滩治理、鼠害防治、生态移民、小城镇建设、建设养畜、人工增雨、生态监测、科研课题、科技培训、保护管理设施与能力建设等20项建设内容,其中森林草原防火、鼠害防治、能源建设、人工增雨、退耕还林草等5项建设工程已完成,在建项目中,沙漠化防治已完成治理面积47.08万亩,湿地保护已完成面积28万亩;生态监测已初步构建了三江源生态监测系统,人工增雨已初步建成了综合监测、催化作业、信息传输、作业指挥和增雨作业评估五大系统。

  随着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有效实施,如今,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局部改善,生态系统结构恶化趋缓;草地生产能力明显提高,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生态系统径流调节功能有所上升,项目区水源涵养功能初步得到恢复;工程实施区生态系统明显好于整个三江源区。

  生态成效的日益显现,使绿色高原的梦想和美好愿望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共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家园

  湖泊星罗棋布,溪流迂回曲折,群鸟自由飞翔,水草丰美充盈,成群结队的藏野驴、藏原羚、斑头雁、赤麻鸭悠闲漫步、湖中徜徉,黑颈鹤在这里繁衍生息……逐渐恢复的生态植被,正筑建起这片自由安静、祥和温馨的天地。

  为描绘出如此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和谐壮美的高原图画,5.5万名牧民已经或即将搬离家园。

  交通便捷、居所安逸、设施完备的新兴小城镇成为他们新的家园;

  养殖畜牧、生产优质青稞、搭建蔬菜暖棚、种植中藏药材,使他们不再“靠草山吃饭”;

  草药采集、民族服饰、嘛呢石刻、手工“黑陶”、劳务输出……让他们走上了创业增收的致富之路。

  据了解,目前,通过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实施,三江源地区小城镇建设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2.9亿元,配套完善生态移民社区40个;为改变生态移民子女就学条件,生态移民集中的地区还将新建17所、改扩建32所学校,保证三江源地区的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人畜饮水45项工程已全面完工,解决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4万人的饮水困难;建设养畜已使1.9万多户牧民群众从中受益;科技培训累计培训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4613人(次)、农牧民和农牧民转产培训1.9万人(次),建立和培育科技示范户452户;青海三江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多巴藏毯生产基地扩建、青海三江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河南县养殖基地和牛羊屠宰加工项目正在建设中……极大地改善了三江源生态环境和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为让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发展成果真正惠及三江源区广大牧民群众,确保生态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省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若干意见》,省三江源办、省有关部门和项目实施区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建立了3000万元生态移民创业扶持基金,着力引导生态移民发展后续产业;从2009年起,增加了困难家庭生活补助资金;提高了将玉树、果洛、黄南、海南等地区生态移民户的生活燃料补助费,累计发放补助资金1亿元、生态移民家庭取暖及生活燃料补助资金5372.24万元,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维护了牧区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了工程建设的协调发展。初步统计,五年来,我省财政专项用于生态移民的配套资金已超过4亿元。

  世世代代生居于三江源头的儿女们正怀揣“保护三江源”的美好希望,迈向和谐、富裕的新生活。(作者:王颖)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