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有满意有遗憾 各方专家评价圆明园环评报告
作者:人民网记者 赵永…  文章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6 16:28:38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清华大学的环评机构在能这么短的时间内,拿出比较全面、客观的圆明园《环评报告》,我很满意!”北京地球综观环境科普研究中心负责人李皓博士认为,《环评报告》解答了各方对防渗工程的质疑,说明了防渗对环境产生的综合影响,并客观反映了公众的意见,令人高兴。她对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环评报告》的做法非常赞赏,认为这样有利于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

  中国农科院博士生导师姜文来告诉记者:“《环评报告》对湖底防渗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技术分析,对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它的结论最终被决策者采纳的程度,还要受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民意。我特别注意到,《环评报告》明确指出,50%以上的人是反对铺膜的,领导者决策时不能不重视这个结论。《环评报告》为民众是否同意铺膜提供了技术支撑平台。建议相关部门召开具有广泛民意的听证会,决定圆明园防渗工程的未来,听证会越早越好,圆明园拖不起了,人民等不起了!”

  “《环评报告》问题分析得比较透彻,结论做得比较含蓄。”第一个将圆明园防渗事件告知媒体的张正春先生说,“如果我给它打分,只能是50分。”他认为,清华大学参环评机构的水平无疑是很权威的,完全可以根据研究结果秉笔直书,给出清晰明确的解决方案。但《环评报告》无疑把矛盾“上交”了。特别是关于“整修驳岸”一事,是非常明显的破坏文物,做环评时只要吸纳文物专家的意见,就可以做出明确的结论。

  对此,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教授崔海亭持相同意见。他告诉记者:“相当多的驳岸被改造得面目全非,这难道不是对文物的破坏吗?”他认为,《环评报告》中铺设防渗膜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没有讲透。“铺膜后水环境改变了,整个水生态系统扰乱了,能保持原来的状态吗?一旦破坏后能恢复吗?应当说清楚。”此外,铺膜后地表水和地下水被膜隔开了,对水循环的影响,也应该回答清楚。“总之,环评应当回答的焦点问题,《环评报告》过于笼统。”

  “圆明园是遗址的性质不容回避,任何圆明园的改造工程必须首先满足作为遗址的真实性的检验。”北京大学景观设计研究院院长俞孔坚认为,圆明园改造工程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环境问题,也主要不是一个环境问题,这是由圆明园的性质所决定的。即使《环评报告》在技术上支持防渗工程,也不能成为圆明园大规模改造工程、包括大量砍伐林灌和湖岸翻新等的理由和借口。圆明园作为遗址公园是具有多重价值的,而《环评报告》只是针对一个铺设防渗膜的具体技术问题,是不能作为圆明园改造工程的充分依据的。

    “环评过关是一切工程的必要条件,但决不是圆明园改造工程的充分条件。”他指出,就圆明园本身来讲,首先应该是从遗址和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看它的价值;就进行中的圆明园工程来讲,应该首先从历史学、美学角度考虑,以是否损害遗址的真实性为基本标准,综合地进行评价和判断,而不能单从防渗考虑。

  北京市水科所所长李其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还没有看到《环评报告》,不便发表意见。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