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京城降下60年来最晚初雪
作者:游雪晴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2/11 15:52:48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本报北京2月10日电(记者游雪晴)北京终于下雪了!9日夜间,盼望一冬的雪花终于飘落京城。据北京气象台监测,北部降雪量较大,昌平达到3.4毫米,城区平均1.7毫米。据统计资料显示,这是自1951年60年以来,北京最晚初雪记录。

  今天早晨,京城大地一片白茫茫。从9日夜间开始,一场降雪自西向东飘落。据中央气象台专家介绍,此次降雪得益于从山西一带向东移动的一个降水云系,给北京地区带来了良好的水汽条件。这个云系在9日夜间移至北京上空,降下飘飞的雪花。

  去年入冬以来,由于缺乏水汽,对雪习以为常的北京人始终没有见到全市一派素白的景象。专家认为,三个因素共同导致了北京地区的水汽条件较差:从孟加拉湾和南海北上的西南气流不强,输送到华北地区的水汽始终不够;东部回流少,也没有足够的水汽从太平洋传来;此外,这个冬天冷空气的势力较强,干冷的空气频繁地从西北方向进入我国。此前北京的延庆等地也出现过降雪,但由于城区大部分地区及南郊观象台都没有监测到降雪,属于局地性降雪。气象资料显示,从去年10月25日至今年2月9日,北京长达108天没有过有效降水。在此之前的极端记录是1970年10月25日到1971年2月15日,长达114天连续无有效降水。

  据了解,除北京外,气象干旱区中的河北、山西、陕西中南部、河南、山东南部、江苏中北部、安徽北部也出现珍贵降雪,对缓和旱情比较有利,但干旱较严重的山东中北部仍无降水。由于此次降雪预计降水量较小,对缓解农业旱情作用不大。

  冬麦区部分地区旱情有所缓解

    本报北京2月10日电(记者唐婷)记者从国家防总获悉,2月9日至10日,江淮、黄淮和华北部分地区的大范围降水,有效遏制了冬麦区旱情迅猛发展的势头,部分地区旱情有所缓解。

  截至2月10日15时统计,全国作物受旱面积10128万亩,其中重旱面积1506万亩;全国有281万人、257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受降水和浇灌共同影响,河南、安徽两省作物受旱面积分别比昨日减少630万亩和410万亩。

  目前,部分冬麦区降水仍在持续,为抓住当前抗旱的有利时机,在国家防总抗旱工作组和专家组的指导下,旱区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正全力以赴地开展抗旱工作。

  据介绍,截至2月10日统计,旱区8省累计提供抗旱用水104亿立方米,完成抗旱浇灌面积1.43亿亩,占8省冬小麦播种面积的52%。2月份以来,河南、安徽、江苏、山东、陕西、山西6省已累计提供抗旱用水11亿立方米,完成抗旱春灌面积2100多万亩;抗旱高峰时投入抗旱劳力955万人,启用机电井133万眼、泵站1.4万处、机动抗旱设备234万台套。

  实施人工增雨抗旱凸显科技含量

    本报北京2月10日电(记者游雪晴)2月9日夜间到10日上午,华北黄淮旱区抓住有利降水时机,实施了飞机和地面人工增雨(雪)作业,旱区降水明显。

  据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贵名介绍,立春之后,我国暖湿气流开始活跃,水汽条件较好。此次冷空气与暖湿气流交汇位置偏北,为气象干旱区带来了良好的降水条件。各地气象部门适时开展的人工增雨(雪)作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副主任王广河介绍,9日至10日,气象部门抓住有利天气条件,组织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等地采取跨区域联合作业。截至10日12时人影作业信息统计:共实施飞机人工增雨作业12架次,飞机累计作业飞行面积达14.99万平方公里。实施地面人工增雨作业787次,发射增雨炮弹6448发,火箭2197枚,燃烧烟条1875根。

  华北黄淮旱区人影作业信息统计2月9日至今晨,气象干旱区降水明显,华北黄淮等气象干旱区大部出现小到中雪,部分地区大到暴雪。据气象资料统计,9日8时至10日8时,气象干旱区的京津、河北、山西、陕西中南部、山东南部、河南、苏皖中北部等地出现1—4毫米降雪,其中山西北部和南部、河南大部、苏皖中北部部分地区降水量有5—10毫米,安徽北部和西部、河南南部局地有11—23毫米。

  气象专家提醒,此次降水有效降低了城市火险等级,有利于山西、河南、山东南部、安徽北部和江苏北部冬麦区的土壤增墒,对缓解上述大部地区旱情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旱区土壤干层厚度较大,此次降水过程不能对旱情起到完全缓和作用。

  降雪对缓和上述地区旱情十分有利,预计今天到明天,山西东南部、河北南部、北京、天津及河南中东部、山东中南部、安徽和江苏大部地区有云系覆盖。安徽、江苏大部地区降水可能性较大,届时,“人影”部门将采用飞机、火箭、高炮等开展冷云催化作业。气象部门正严密监视天气变化,加强旱区人工增雨(雪)作业条件分析和预报,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加大人工增雨(雪)作业力度,提高作业效果。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