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兰州2月17日电(记者陈俊、连振祥)在干涸了51年后,2010年,青土湖终于有了3平方公里的水面。作为石羊河的尾闾,青土湖的来水,是国家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的效果之一。
从2006年开始的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经过整个“十一五”的努力后,2010年基本完成了近期治理目标。在治理过程中,甘肃省和武威市将流域治理既作为生态工程,更作为民生工程来实施,将治理与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既实现了生态好转,又实现了农民增收,为我国内陆河流域治理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水权让水资源不再滥用
由于开发利用程度高达172%,消耗量远大于水资源总量,严重超过其承载能力,完全依靠超采地下水维持,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东段的石羊河流域成为我国内陆河中水资源矛盾极为突出的河流之一,下游的民勤湖区成为我国四个沙尘暴策源地之一。
石羊河流域生态恶化,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2007年12月,国家制订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投资47.49亿元,分近期和远期两个阶段,对石羊河流域实施重点治理,2010年是近期治理目标的完成年。
“就石羊河流域治理来看,节水是关键。”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说,“最主要的是做好水资源的管理、节水措施的落实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记者了解到,在石羊河的治理过程中,武威市首先从管水做起,全面实行水权。
2007年,武威市开始水权水价制度改革,先定总量,后定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态用水的比例,再将农业用水层层分配到户,颁发水权证书,农户凭水权证到用水者协会购买水票浇地。
为了管好地下水,武威市在关井的同时,推行“以水定电、以电控水”的管理办法,用水户持地下水水票,向供电部门申请供电,再提取地下水,村民所购水票上的电量指标用完后,自动停水。
“过去亩用水都在700方左右。”凉州区怀安乡驿城村村主任王维元说,“现在有了水权,亩用水减少了一半以上。”
采访中,当地的干部群众认为,石羊河流域治理影响最深远的,是完成了初始水权分配改革,千百年来习惯于大水漫灌的农民首次有了水权概念。对一个农业市来说,以水权制度统领的节水型社会建设为武威“三农”工作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
由于节水富有成效,2010年,武威市水资源配置总量16.12亿立方米,比2006年实际用水量减少7.14亿立方米,减幅达30.7%。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