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新能源“聚变”转型竞争力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3/1 17:11:04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2050年后,中国将拥有自己特色的能源新体系,以世界一流水准,进入比较自由的绿色、低碳能源发展阶段

  “人均能耗应控制在显著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水平。”近日,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院士向《瞭望》新闻周刊透露,这将是未来中国能源中长期战略最具雄心的目标之一。作为“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重大项目负责人,这位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中国总理顾问团成员,为本刊记者介绍了中国未来40年的能源战略布局和结构优化的时间表。

  2050年前的40年,是我国能源体系的转型期。能源体系要从现在比较粗放、低效、高排放、欠安全的能源体系,逐步转型为节约、高效、洁净、多元、安全的现代化能源体系,能源的结构、“颜色”、质量都将发生革命性的变革。

  2030年前的20年,是上述能源转型期中的攻坚期,也是困难期。要花大力气形成节能提效机制、实现新型能源(包括核能、可再生能源等)的突破、化石能源的洁净生产和利用、实现污染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石油安全供应和替代、电力系统优化发展、农村能源形态的显著进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2020年前的10年,特别是“十二五”,是上述攻坚任务能否完成的关键期。为经济转型应实现重大调整,能源消费增长结构将有显著变化,节能、提效、减排取得新的明显成效,并逐步实现能源供需模式的转变,实现可持续的供需平衡以支撑科学发展。

  这份时间表揭示的现实是,在全球都把新能源作为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当下,全球能源的角逐正逐渐转向“向结构要竞争力”。在杜祥琬看来,这也是中国能源企业在全球能源舞台上布局谋篇的有利时机。对此,作为站在国际新能源竞争第一线的中国企业家,全国政协常委、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锁有着更为切身的体会和感受。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