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保护生态是发展的新机遇
作者:王瑟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3/6 10:49:36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青海省有着独特的高原生态环境,被誉为高原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资料照片)

青海省有着独特的高原生态环境,被誉为高原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

    青海素有“中华水塔”和“亚洲水塔”之称,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甚至关系到全球的生态安全。青海省委作出决定,对三江源地区不考核GDP,改为考核民生,考核生态保护。不仅没有因此而慢下来,还出现了从“蓄势待发”到“蓄势已发”的转变。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就生态保护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接受了记者采访。

    记者:我们知道你到青海省工作时,胡锦涛总书记给你提过一个要求:希望青海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把青海的生态环境保护好。如今你已在青海工作4年,青海省的生态安全情况怎样?

    强卫:青海省的经济总量虽然只有全国的千分之三,但却有着独特的高原生态环境和无与伦比的生态地位。黄河49%的水量、澜沧江16%的水量、黑河40%的水量是从青海流出去的,长江在青海境内的产水量是180亿立方米,输出也在180亿立方米。青海还被誉为高原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和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是全球气候的重要启动器和调节区。

    科学发展是第一要务,保护生态是重要责任,改善民生是当务之急。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报告,我们也正式提出了生态立省战略,牢固树立保护生态是发展新机遇的意识、要更好地发展而不是不发展的思想、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片面发展的观念,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更好地保护。“十一五”期间,我们启动实施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等工程,实施林业重点工程、水土保持工程、退牧还草等工程,到2010年底,建立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1处,保护区面积占全省面积的30.2%,森林覆盖率达5.2%,节能减排取得重要进展,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

    记者:三江源地区不考核GDP,那么这个地区如何发展经济?几年过去了,发展的情况怎样?

    强卫:三江源地区是地地道道的“山之宗、水之源”,是重点生态保护区。我们对这个地区不考核GDP等经济增长指标,宁可牺牲速度,牺牲GDP,也绝不牺牲生态。为此,这里地下丰富的矿藏不能开发、工业不能发展,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制约。但这里的各族人民无怨无悔,为保护好长江、黄河、澜沧江这“三江”清流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同时,我们也不是消极地进行保护。一方面积极以推进三江源国家级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让生态保护区的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另一方面,“坚持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着力转变当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牧民群众的生活方式,依托当地丰富的草场资源、原始淳朴的自然风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古老神秘的文化遗迹、独一无二的多样生物等特色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生态旅游业、民族文化产业等特色产业。

    我每年都要去三江源地区,过去那里的牧草长势不太好,草场退化、沙化现象比较严重。如今,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牧草长势良好,河流径流量增大,荒漠化明显遏制,湿地面积逐年扩大,5年间主要湖泊面积净增加245平方公里。水源涵养功能初步得到恢复,曾经有“千湖县”之称的玛多县,在经历了多年湖泊萎缩甚至是消失之后,如今又重新呈现出湖泊星罗棋布、波光粼粼的千湖美景。

    记者:为什么说,青海已经不是蓄势待发,而是蓄势已发?蓄势的“势”是指什么?“发”又表现在何处?

    强卫:大家都熟悉一句古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过去的青海在人们心目中是《在那遥远的地方》。今天的青海,经过了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了经济加速发展,产业加快转型的关键阶段。GDP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

    关于“势”的问题,我想应该包含三点:一是我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青海也面临着中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青海藏区发展、落实第五次西藏工作会议精神、玉树灾后恢复重建等一系列特殊的历史机遇,正处在难得的发展机遇叠加期;二是随着青海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资源勘探开发、机制体制建设和人才支撑保障等更加给力,青海经济发展起飞远航的动力越来越强。三是我们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发展目标越来越明确。

    关于“发”的问题,我想一方面是“十一五”期间青海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大力发展三个“十大产业”。即新能源、新材料等工业十大优势产业,打造油菜、马铃薯等农牧业十大特色产业,打造高原旅游、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十大产业。实现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台阶,人民生活水平上一个台阶,环境保护和建设上一个台阶,社会管理水平上一个台阶。力争在人均经济总量、人均投资强度、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绿色发展、生态保护与建设等六个方面走在西部前列。

    记者:大家对玉树灾区重建情况十分关心,现在时间过去快一年了,玉树的重建进行得怎样?

    强卫:玉树发生强烈地震以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成功开启了一场人类在高原高寒地区规模最大、成效最显著的救援行动,创造了抢险救灾的玉树速度、玉树奇迹,展示了危难时刻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玉树地震是青海人民的一场巨大灾难,但我们把灾后重建当作是加快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玉树的重大机遇,与时间赛跑、与自然抗争、与毅力较量,以最快速度、最强力量推动重建。在重建中,我们坚持规划优先,强化政策保障,坚持民生优先。提前重点安排城乡居民住房、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项目,统筹安排生产生活保障、市政、电力、通讯、城乡道路等基础设施和产业恢复项目,不到半年时间,开工建设298个重建项目,完成投资50亿元,圆满完成了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完成灾区大部分农牧民住房重建,开工建设大部分城镇居民住房,全面完成可修复住房维修加固的目标任务,部分受灾群众喜迁新居,一些支撑长远发展的项目相继开工或建成。

    我想特别说一下,随着灾区恢复重建的展开,重塑社会管理秩序的重任也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坚持着手高起点规划灾后恢复重建的各项任务,不仅要实现物质和经济发展的重建,更注重精神和社会秩序的重建,使灾区社会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总体上保证了灾区社会政治大局稳定、社会治安状况稳定、群众情绪稳定。(本报记者王 瑟)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