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气候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
作者:张晓鹏 刘霞 文章来源:三晋都市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3/23 11:47:52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3月23日,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为“人与气候”。什么是气候?它与天气有何不同?我省的气候有什么特点?这些年又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气候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就这些话题,3月22日,山西省气候中心副主任、正研级高工郭慕萍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气候与天气大有不同 记者:公众总容易把气候与天气混为一谈,您给我们解释一下它们的区别吧。 郭慕萍:气候指长时期内(月、季、年、数年、数十年和数百年等)天气的平均或统计状况,主要反映一个地区的冷、暖、干、湿等基本特征。 天气指短时间(几分钟到几天)发生的气象现象,如雷雨、冰雹、台风、寒潮、大风等。 记者:那么山西的气候特点是怎样的? 郭慕萍:山西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均较大;春季气温多变,风沙较多;夏季高温多雨,降水的年际变化比较大;秋季短暂,气候温和;冬季较长,寒冷干燥;山地气候明显,地方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光能丰富,日照时间比较长。 近50年平均气温明显上升降水量却呈总体下降趋势 记者:山西气温一年比一年高,这可能是公众感受比较明显的。我省近些年来的气候有哪些变化? 郭慕萍:我省这些年来主要气候要素的变化一个是气温,一个是降水。山西省年平均气温为9.4℃,近50年山西省年平均温度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增温幅度为0.33℃/10a。气温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处于偏冷时期;80年代后期至今,气温总体呈偏高态势;最近10年我省的平均气温为10.4℃,比常年平均气温(9.4℃)偏高1.0℃。 记者:降水减少了吗? 郭慕萍:我省年平均降水量为478.6毫米,近50年来山西的降水量总体确实呈下降趋势。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减少趋势较为明显,之后80年代至90年代后期变为相对平缓时期,90年代后期降水有明显的减少。1997年以来的近10年,除1998年和2003年外,其余年份降水量都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但2002年之后有所回升,目前降水处于正常状态。近30年来降水量最少的年份分别为1986年(336.3毫米)和1997年317.7毫米)。 气候变化影响山西生态环境 记者:气候变化给山西的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 郭慕萍:确实对生态环境有很大影响。从山西的生态资源概况来说,山西属于土地资源相对短缺、水资源及森林资源贫乏的省份。山西水资源的补给主要为大气降水。山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460立方米左右,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7%,世界平均水平的4%。近年来,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山西有向“暖干化”变化的趋势,降水量的减少导致地表径流量、水资源总量等均为下降趋势,造成省内多条河流断流干枯、湿地退化。也使山西西部、西北部地区土地沙质荒漠化发展,进一步对山西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全球气候变暖加速了大气环流和水文循环过程引起水资源量和空间上的分布变化使严重洪涝和大范围干旱等极端天气灾害的发生频率和量级进一步提高。这可能使山西的水资源问题更加突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极为不利。而生态环境的恶化,反过来又会加剧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然灾害的频次和受灾面积呈增长趋势。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必然波及到社会生态环境,使其质量降低,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山西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十分巨大的压力。 气候变暖影响水资源和农业 记者:气候变化还会对我省带来哪些影响? 郭慕萍: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并伴随着降水量减少,这是山西有气象记录所观测到的客观事实,适应气候变化比减缓气候变化的要求更加迫切。水资源匮乏是制约山西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我们建议首先应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建立适合山西省特点的省——市——县三级人工增雨指挥作业模式及保障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太原、运城、大同3个人工增雨作业基地及遍布全省的地面增雨防雹作业网,在气象条件适合的情况下,主动开展农田、水利保障性增雨作业和森林、水体、流域、水源地保护性增雨作业,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 记者:农业也是受气候影响最敏感的行业吧。 郭慕萍:对,农业是受气候影响最为敏感的行业。要高度重视和着力缓解极端气象灾害和不利的天气气候条件对粮食增产、稳产的不利影响,就要有重点地加强主要粮食作物农业气象灾害应对防范体系建设,采取综合有效措施,加大农业抗御干旱、洪涝、冻害、热害和农业病虫害投入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农业基础设施和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工程标准。 为适应气候变暖,根据我省气候变化的特点,建议扩大生长期与自然雨热同季的春玉米、马铃薯等大秋作物的播种面积,适当减少冬小麦等作物的播种面积。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可以利用春玉米雨热同季的特点,通过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和提高玉米单产,来提高粮食的总产量。 另外,由于农业成本过高,尽管近年来政府出台了许多惠农政策,但是部分农民还是认为种粮不合算。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农民,扩大农家肥和有机肥的产量和使用,减少化肥的使用量,从而减少农业投资成本,杜绝焚烧秸秆等浪费资源的行为,提高耕地质量。 气候变化可引起人体过敏 记者:除了以上这些大的方面外,具体到每个人,是不是也和气候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郭慕萍:可以说气候变化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我们的人体健康。比如春季的天气多变会引发感冒;夏季高温易引起中暑;秋季天凉易引发支气管炎及哮喘的发作;冬季严寒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这都与气候有着直接的关系。 记者:现在出现过敏症状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这与气候有关吗? 郭慕萍:现在有一种症状叫“气候变化过敏症”,主要表现为情结抑郁、身困、失眠易醒、头痛、易激动、焦虑等,专家们认为,当寒潮袭击或气温忽降忽升,及出现大风、大雾、阴雨等天气时,如果健康人群出现这些症状,就应想到“气候变化过敏症”。引起气候过敏的原因不仅与机体的应激状态有关,还与天气出现变化有关。当天气变化时,气压会出现短暂波动,从而影响大气中的重力波,重力波作用于人体后可使人体出现功能性症状。不过,只要加强自我保健和锻炼,这类病还是可以避免的。 气候变化影响空气质量 记者:现在公众很注重空气质量,空气质量的好坏与气候也有关系吧。 郭慕萍:城市空气质量的好坏与气候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比如冬季采暖期,山西的大气污染源多是燃煤型污染,其次是汽车尾气。而在非采暖期,则以二氧化硫和悬浮颗粒物污染为主。相对于每周或每天而言,当污染源排放量没有大的变化的情况下,风、雨、气压、温度等气象条件直接影响空气质量的好坏,使空气污染指数会有很大的差别。首先,大气逆温现象直接影响大气污染的扩散;其次与风力的大小有关,风速越大越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第三与是否有雨雪有关,自然降雨、降雪对空气污染能起着清除和冲刷的作用。 记者:那么,公众应该从哪些方面应对气候变化? 郭慕萍:总的来讲一是实现低碳生活,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二是掌握气候变化特征及趋势,逐步适应变化的气候。简而言之:减缓、适应并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