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绿色信贷助推绿色发展
作者:吴学安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4/13 10:58:10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透露,为推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未来采取的策略将包括购房贷款利率优惠。消费者购买绿色建筑可以享受贷款利率优惠,在试行物业税的地区物业税减半征收。


  应该说,在依然严峻的环境形势下,设置绿色信贷这道“闸门”很有必要。此前,山西省等地出台的绿色信贷政策效果评价对象就为银行业金融机构,评价内容分支持类和限制类:对国家及省内立项的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项目等给予重点支持。对环境检测能力建设、城市污水处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燃煤电厂硫等环保工程给予重点支持。对国家明令禁止、不符合环境保护规定的企业和项目不准发放贷款,对过去已有贷款制定清收计划,限期收回。


  无论是购买绿色建筑将可获贷款利率优惠,还是给污染项目设置信贷关口,都能确保银行信贷资金安全。因为银行把资金投入到涉污企业,本身就有极大的风险。一旦企业因污染超标被关停,银行将不可避免地蒙受资金和形象的双重损失。而对绿色建筑给予信贷优惠支持,不仅能壮大绿色产业,也能为银行培养优质客户。可见,推行绿色信贷本身也是对银行自身利益的保护。

  事实上,治理环境污染,仅简单依靠行政规制力量往往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虽说按照法律规定,未取得环评合格证书、排污许可证的企业,其项目建设、生产经营,环保部门会依法进行严格监控,但一些排污企业仍然凭借身后强大的资金支持,靠污染环境攫取巨额利润,认罚不治污,不见效果反而增加了环境执法的成本。而对于那些必须依赖银行信贷支持的排污企业来说,如果银行能切实把好信贷关,切断其资金链,则会减少污染行为。比如,按照山西省此前出台的绿色信贷相关规定,银行在办理小企业特别是化工、印染、造纸、酿造等行业的小企业信贷业务时,必须对生产技术流程进行严格审查和现场勘查,认真审查企业环保监测报告,不得擅自放宽贷款条件和市场准入标准。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参与环境综合整治,形成控制环境污染的合力。银行推行绿色信贷,既是维护自身资金安全的需要,又是履社会责任的体现。今后,银行应该在严格对污染项目信贷的同时,腾出有限的信贷资金,优先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环保建设项目,加大对节能环保工程、污染治理、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循环经济试点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对绿色产业给予贷款利率优惠,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逐步建立信贷支持环保的长效机制。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