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世界地球日(4月22日)
作者:姜岩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4/22 9:34:12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4月20日,同学们在科普课上学习地球知识。当日,青岛市皋虞边防派出所与共建单位皋虞小学联合举行迎“世界地球日”课外科普活动,同学们通过地球环保大讲堂、废旧电池集中回收、争当环境保护监督员等,呼吁人们“保护环境善待地球”。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新华网布鲁塞尔4月21日电(记者姜岩)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这一天我们除了表达对地球母亲的热爱之外,更要表达我们的关心,因为地球母亲生病了。这也是2009年第63届联合国大会把早在1970年从美国开始的地球日升格为世界地球日的重要原因。

  地球母亲的病症主要是能源资源面临枯竭、全球变暖导致气候恶化、生态环境惨遭破坏、物种加速灭绝,人类生存面临严重挑战。病因是过去几百年人类活动的加剧——人口急剧增加,不断向地球母亲索取,不断向地球母亲排放大量污染物。难怪有人将人类比作地球母亲体内的癌细胞。

  人类开始意识到地球母亲生病是在20世纪60年代。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的著作《寂静的春天》问世,这本后来被称作环保领域开山之作的书引发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警觉。为了给地球母亲会诊,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世界范围的环境会议。从这次会议之后,人类明确了地球母亲的病不可能自愈,必须下决心医治。

  早在1992年,人类就开出了两剂最重要的药方。那一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与会各国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通俗地说,前者的目标是节能减排,后者是保护生物多样性。

  节能减排实际上要完成两个相关联的任务,一是应对能源危机,确保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转;二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缓全球变暖。要完成这两个任务,就需要开源节流。

  所谓开源,就是要多使用可再生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多使用核能。国际能源署发布的《能源技术展望2010》报告指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峰值必须在2020年之前来临,否则人类将付出难以估量的代价。为实现这一目标,全球需要在2050年前新建多个核电站、风力发电站和太阳能发电站等。

  所谓节流,就是一方面要减少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使用,另一方面要研发和推广节能技术,普及节能文化。据2011年欧洲可持续能源周所公布的资料表明,广泛使用智能电网技术每年可节约的能源量相当于全世界每年原油产量的约10%;戒除所有的不良能源消费习惯可以节能37.5%;仅仅让家庭成员了解和掌握基本的节能知识,一个家庭就可以节能9%。

  相对于节能减排,人类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面临更大压力。联合国把2010年确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这是因为2002年在南非举行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提出一个目标:在2010年扭转生物多样性快速流失的趋势。然而,2010年过去了,但联合国承认并未实现这个目标,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承认没有实现各自的目标。

  一些专家认为,现在面临继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后最大的一场生物多样性危机。联合国提供的有关材料称,人类活动使物种正以相当于自然淘汰1000倍的速度灭绝。欧盟提供的材料则显示,过去50年中约有60%的生态系统恶化,目前三分之一以上的物种濒临灭绝。

  解铃还须系铃人,给地球母亲治病只能靠人类自己。相信人类拥有足够的决心和智慧,治愈地球母亲的疾病,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生机勃勃的家园。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