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我国大熊猫繁育拯救实现突破 放归试验条件成熟
作者:记者高保生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17 10:50:16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本报北京8月16日讯  记者高保生报道:记者从国家林业局获悉:日前,国家林业局在四川省都江堰将大熊猫“盛林1号”放归野外,并佩带全球定位颈圈进行野外生活跟踪试验,标志着我国大熊猫繁育拯救工作已从注重人工繁育研究阶段进入注重野化训练和放归阶段。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濒危物种。为了抢救大熊猫,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多年来在人工繁殖大熊猫方面开展了科学研究,成功攻克了“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成活难”等三大难题。特别是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实施以来,连续5年大熊猫育幼成活率达到100%。截至2004年底,我国人工繁育圈养大熊猫达到163只,已做到能依靠人工繁育来维护人工种群的稳定发展。同时,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大熊猫野外栖息环境,开展大熊猫野外放归实验条件已经成熟。

  “盛林1号”放归野外后,科研人员将随时对其日常生活进行监测,及时掌握它的活动地点、季节性迁移、巢域范围、发情、交配、产仔、觅食等方面的可靠数据,为我国实施人工种群大熊猫放归野外奠定基础。

  根据国家林业局最新调查结果,目前,全国已经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55个,有效地保护了超过53%的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和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达到230多万公顷,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590多只。

  《人民日报》 (2005年08月17日 第二版)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