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专家提议:退田还湖 改善洞庭湖区生态环境
作者:魏倩  文章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4/29 9:56:03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人民网北京4月28日电(记者 魏倩)洞庭湖湖域面积急剧减小,洪涝灾害危险性增大、生态环境恶化,如何有效挽救昔日的鱼米之乡?日前,湖南省地质调查院柏道远研究员等通过详细的地表地质调查及信息分析表明,洞庭盆地第四纪目前仍处于坳陷沉降阶段。这个结论排除了洞庭湖萎缩的地质因素,主要与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有关,因此退田还湖是湖区免受洪涝灾害的最终办法。

  洞庭湖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渔基地,且区内河流密集、湖泊广布,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但近代洞庭湖域总体南移,面积急剧减小,导致洪涝灾害危险性显著增大及生态环境日渐恶化。但对相关因素的认识目前尚未取得一致,或是差异沉降,或是泥沙淤积。

  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地质论评》最近刊出了柏道远研究员等的研究成果。该项研究以地貌和沉积为基础,通过详细的地表地质调查、大量的第四系钻探资料以及电子自旋共振、光释光和孢粉组合特征提供的年代信息等所进行的研究发现,洞庭盆地第四纪(约2500 ka至今)经历了早期[早更新世(2600~780ka)—中更新世(780~130 ka)中期] 拉张断陷沉降、中期(中更新世晚期)整体抬升、晚期[晚更新世(130~11.5ka)以来]坳陷沉降的演变过程。早期拉张断陷沉降阶段盆地沉降幅度一般100~200m,局部可达300m;盆地边界受北东向、北西向、东西向和南北向等4组正断裂控制;断陷活动随着盆地的逐渐扩张向东、西边缘迁移;盆地断陷活动总体可分为由慢到快的3个裂陷幕。

  与此同时,可能受盆地区下部物质向周边迁移作用控制,盆地周缘的隆起区产生脉动式抬升。中期洞庭盆地整体抬升、暴露并遭受剥蚀,在盆地东缘和西缘产生倾向盆地的构造掀斜,局部第四纪沉积层产生褶皱变形。晚期洞庭盆地主体产生坳陷沉降(地壳表层弯曲产生的沉降)并接受沉积,不过沉降范围远小于早期,沉降幅度一般为5~20m。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第四纪以来洞庭湖地区经历了沉降→抬升→沉降的演变过程,现在仍处于坳陷沉降阶段。因此,近代洞庭湖的萎缩主要与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有关,故而使湖区围垸免受洪涝灾害的最终办法是退田还湖。

  该项目为国家地质大调查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