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让淮阴的生态环境更优美
作者:张绍政 陈彬  文章来源:新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5/3 9:31:18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近年来,淮安市淮阴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紧紧围绕“生态淮阴”战略,坚持把推进生态区建设作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发展成果惠民的着力点,积极行使各项职权,着力推进政府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适时审议生态区建设规划。一个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划的指导和约束。为此,区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在淮阴区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命名之后,适时把生态区建设规划列为市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议题,专题听取了区政府关于生态区建设规划编制情况的汇报,并通过了《关于批准〈淮阴区生态区建设规划〉的决议》,要求区政府紧紧围绕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和重大建设项目,狠抓落实,扎实推进,确保创建各项目标如期实现。会后,区政府迅速召开全区生态区建设暨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制定《淮阴区生态区建设实施方案》,拉开了国家级生态区建设的序幕。

  着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针对全区农村环境面貌整体落后与日益提升的群众生活质量极不适应的现状,2010年1月,区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决议》。为切实推进决议的贯彻落实,8月份常委会组织全体代表分11个组对全区21个乡镇和经济开发区的环境综合整治情况进行了视察;9月份常委会专题听取了区政府关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情况的汇报,提出了具体的整改意见。常委会组织代表每月定期听取区政府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的汇报,对决议实施的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区政府、各乡镇及相关部门始终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淮阴”的一项民生工程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着力健全长效机制。一年来,累计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新建垃圾中转站12个、平整道路216公里,整治河塘125个,疏浚河道87条,先后创成省级卫生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3个、卫生村4个,全区农村环境面貌有了明显改观。

  积极促进城乡绿化和环境保护。为彰显和保持淮阴绿水生态城市特色,改善城区人居环境,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将人民广场等8块城市绿地作为淮阴区首批永久性绿地予以保护的决定》,明确了城区首批永久性绿地保护范围,强调指出未经常委会审议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永久性绿地的用途,即使经批准改变用途的也要坚持占补平衡原则,确保所受保护绿地的面积不得减少;同时,常委会还对全区绿化造林工程和城市增绿工程开展视察,督促政府加大投入,加快实施,努力提升绿化覆盖率。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对环境保护工作深入开展评议,要求政府严把环保审批关口,努力完善生态设施,全面深化污染防治工作,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政府部门把代表的评议意见一一落到实处,促进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高度关注居民饮用水安全。城区自来水厂水源和农村小水厂水质不安全问题,一直是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2010年11月,区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区政府关于城乡饮用水安全情况汇报,要求政府理顺管理体制,加强水源保护,提高供水质量,加快实施区域供水规划,确保广大群众喝上“放心水”。区政府认真落实审议意见,全力推进区域供水规划,加快实施饮用水安全工程。通过努力,全区所有行政村全部通上自来水,饮用自来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98%,城乡饮用水安全监测实现全覆盖。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