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科院专家杨林章呼吁:太湖须重视农村面源污染
作者:昌红  文章来源:华东新闻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19 13:22:23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尽管关掉了不少往太湖里直接排污的工厂,但太湖经过长时间的治理,其水质仍不能令人满意。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日前,国家863项目“河网区面源污染控制成套技术”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副所长杨林章向社会呼吁,和工业污染相比,太湖地区越来越严重的农村面源污染,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它已经成为导致太湖流域水环境和土壤环境质量下降的罪魁祸首。

  在环境学中,化工厂、造纸厂都排放污染物,这些被称为点源污染,是可以通过关停并转等措施加以控制的。而农村面源污染则不一样。杨林章说,太湖地区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现在苏南农田每公顷每年仅氮肥施用量就达到400—600公斤之多。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盐和污染物排放进入河湖水体,导致太湖全流域70%的河湖受到污染,80%的河流水质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地面Ⅲ类水标准。此外,太湖地区的高效池塘养殖业也是水体氮、磷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由于没有专项财政支持,当地农村大多没有建设专门的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理系统。专家在苏南调查发现,农村垃圾主要成分为蔬菜处理后的废物、鸡鸭等家禽家畜的粪便、包装类垃圾等。它们被堆放在河道和道路的两边,其溶出物经雨水直接进入河道,污染水体,其中包含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和重金属,成为破坏苏南水环境的元凶。

  杨林章认为,通过研究,解决农村面源污染有方可循。例如,在农田废水排放时,可以将现有的水泥渠道改为生态型渠道,即在硬质板上留适当的孔,种植能吸收废水中多余养料的作物。对于进入河道的养分,专家建议可建设生态型人工湿地或水面人工浮岛,种植荷花、水芹、黑麦草等水中植物,建立污染“隔离带”,防止农田中的养分进入大江大湖。(本报南京8月18日电)

  《华东新闻》 (2005年08月19日 第四版)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