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生态文明,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江苏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5/10 8:53:46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更大力度落实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使“生态文明”成为江苏的重要品牌。

  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二五”期间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决策高屋建瓴,对进一步加快生态省建设步伐,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江苏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站在新起点上,江苏人孜孜以求,不懈努力,擦亮“生态文明”这块“金字招牌”。

  更大挑战

  既要“黄金发展期”,又要“环境加速改善期”

  率先发展的江苏,率先遇到了环境约束。“环境是最稀缺资源、生态是最宝贵财富。”江苏人对此有着深切体味。

  近年来,江苏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生态文明建设沿着清晰的轨迹前行

  省委2003年提出“绿色江苏”建设,省政府2004年专门制订《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10年省委省政府召开生态省建设大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的意见》,明确要求到2020年全省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全面改善,在全国率先基本建成生态省。

  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举措,有效改善了全省的生态状况。

  “"十一五"期间,我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省环保厅厅长陈蒙蒙介绍说,“全省125个国控断面水质优于Ⅲ类比例提高12.6个百分点,劣于Ⅴ类比例下降16.2个百分点;太湖富营养化状况由中度转入轻度;13个省辖市中,有11个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生态环境质量处于良好状态。”

  “十二五”期间,是江苏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省委提出了“生态更文明”的要求。站在新起点上,江苏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权威人士分析说,从省情看,资源环境的约束进一步强化。我省人口密度全国最大,人均环境容量全国最小,单位国土面积工业污染负荷全国最高。在现阶段,经济总量的增加,不可避免地导致污染物排放的增加。同时,人口的持续增长,导致资源环境消耗也在逐年加大。尽管我省不断加大治理力度,但污染总量居高不下,社会排污总量仍超过了生态环境容量。

  “从环境质量变迁看,生态好转的"拐点"尚未到来。”陈蒙蒙说,资源环境仍是发展的“硬约束”。全省水环境恶化势头有所遏制,但大气、土壤等污染问题日显突出;城市总体环境得到改善,农村环境大规模连片整治刚刚起步;广大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满意率不高已成为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一块短板“建设生态文明、全面改善城乡环境质量,任重道远。”

  “十二五”期间,我省不仅要再创一个黄金发展期,还要推动全省同步进入环境质量的加速改善期。“既要把经济发展上去,又要把污染总量降下来,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是江苏在发展中要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江苏人迎难而上,步履坚定。

  更高追求

  既要“绿色增长”,又要“百姓宜居”

  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提出了“生态更文明”的要求。一个“更”字,彰显出江苏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更高追求。

  “这就要求转型升级的步伐要更快,资源环境的约束要更小,环境秩序要更规范,生态环境质量要更好,全社会生态文明的意识要更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要更高,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更和谐。”陈蒙蒙说。

  “我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内涵深刻。”专家指出,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资源环境约束形成的倒逼机制,促进绿色增长。另一方面,则要主动顺应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积极打造宜居环境,持续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

  记者采访时,省环保厅正在牵头起草“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在方案中,记者看到,生态省建设的任务得到了细化,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指标体系得到了量化。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基本覆盖,重点流域水质持续好转。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将占国土面积20%的重要生态功能区,作为限制和禁止开发区严格保护起来,守住生态“红线”。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投入占GDP比重增加到3.4%,生态省建设80%的指标达到考核要求。

  “既要绿色发展,又要生态财富”更高的追求,激发出更大的动力和活力。

  常熟,满目滴翠,山水人相和。近年来,常熟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倒逼产业转型最重要的抓手,优化产业布局,淘汰落后产能,推行绿色发展。常熟市环保局局长蒋伟告诉记者,市里对虞山尚湖等7个列入省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区域实施一票否决,坚决守住生态“红线”,对望虞河“清水通道”沿线4个镇重新调整产业规划和布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绿色发展方兴未艾。与此同时,全力打造120平方公里城市核心生态圈,城市之“肾”雏形初现。“生活在常熟很幸福!”百姓的喜悦溢于言表。

  令人欣喜的是,“生态文明建设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正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努力让广大群众在物质财富增加的同时,充分享受优美环境带来的生态财富也成为大江南北的共同追求。

  更实举措

  七个“新突破”,让天蓝地绿水清景秀

  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号角已吹响,关键在落实。

  在全国率先叫响“环保优先”的江苏,在生态建设上的创举也令人瞩目

  率先把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太湖流域在全国率先启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探索建立生态保护转移支付机制,实施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办法;建成全国第一个环保模范城市,创建了第一批全国生态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市;全省共有国家生态市(县、区)12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19个,分别占全国总数的1/2和1/4。

  率先发展,积累了经验,也成为支撑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

  走进全国首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张家港,一个生态文明的现实模样展现在眼前。在这里,“环境就是财富、生态就是民生”深入人心,一个个“第一”令人赞叹:首批“国家生态市”、县级市中率先荣膺“联合国人居奖”、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在全国第一家编制了《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力争成为江苏第一家生态文明城市,同时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导区和样板区。”张家港市环保局局长陶平的话充满自信。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我省将在7个方面实现“新突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

  发挥节能减排倒逼机制,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上取得新突破。我省将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着重抓好冶金、建材、电力等高耗能行业和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用能单位节能工作,确保江苏节能减排工作保持全国“第一方阵”。

  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在打造宜居环境上取得新突破。目前,我省已排出30多个问题突出的地区和园区,以及200多个需要重点整治的企业名单,环保厅将紧盯不放,一个一个抓整改、抓落实。

  我省还将在生态保护与修复、营造良好环境秩序、环境政策和科技创新以及提高全民生态意识上取得新突破。将更大规模、更高标准、更高层次地开展生态市、环保模范城市等生态示范创建活动,重点指导苏南地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力争建成全国最大的生态城镇群。

  蓝图在前,行动在先。“十二五”期间,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省将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为又好又快实现“两个率先”提供坚实的环境保障。

  【专家点评】 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王国聘教授: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一方面有利于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江苏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建设一个青山常在、碧水长流、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绿色江苏。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是保障和增进江苏全省人民幸福的民生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