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珠三角绿道网:2372公里背后的民生情怀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5/10 8:57:29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珠三角绿道网”对于60岁的广州增城莲塘村村民邱镇年而言,也许并不是一个能准确理解的名词,然而,从耕田放鹅到经营以餐饮为主的农家乐,一家7口人的生活水平因为绿道得到的改变,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绿道网是以绿化为特征,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底,串联成网的绿色开敞空间和运动休闲慢行系统。建设绿道网,这是广东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和宜居城乡建设的创新之举。 纵横交错的绿道网,给沿线的农民铺就了一条致富之路。邱镇年很幸运,他所在的莲塘村正好在省立绿道西线荔城段,这里还是综合服务区所在地。 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加,“镇年农家乐”的营业额也在直线上升。邱镇年说:“一到周末,人就很多,一天能翻3次台,一个月营业额五六万元,自己一家人忙不过来,又请了3个工人。” 据广州增城市副市长邬卫东介绍,根据评估,绿道沿线村集体经济增长速度比非沿线村快53.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约1万元,增长17%。2009年以来,由绿道带动城市整体旅游收入接近14亿元。 如今,全长2372公里的珠三角绿道网全线贯通,珠三角9座城市之间除了有高速公路连通,更有慢行的绿道接驳。通过由绿化带、慢行道和驿站组成的绿道,连接起区域内的主要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居民区,供人们休闲及享受自然风光。 世界发展历史证明,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社会对休闲消费产生强烈需求。2008年,珠三角人均GDP已突破9000美元大关,珠三角城乡居民对休闲游憩活动的需求日益强烈。 绿道网为居民提供了一种低碳出行和新的休闲方式。目前,珠三角城市居民骑自行车接驳地铁、公交上下班成为一种时尚,慢行、跑步等健身方式重新回到都市人的生活之中。 全长6.7公里的广州生物岛绿道依珠江畔而建,在水墨园驿站,来自白云区的游客周沃红正在办理自行车归还手续,他告诉记者:“我是开车过来的,带着父亲和儿子来这里骑自行车,一个月来两次,这里环境很美,觉得很舒心。” 据肇庆市副市长郑剑戈介绍,随着绿道的建设,肇庆市区的自行车商铺由5家增加到25家。 一些经营农家乐的农民,也把免费出租自行车作为吸引游客的方式。在“镇年农家乐”,记者看到数十辆自行车摆放在小楼外侧。邱镇年说:“刚开始经营的时候,有20辆自行车,现在已经有70辆了。” 绿道网充分发挥了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功能,有效缓解了开发强度高、人口密集造成的城市热岛效应。 根据一项对增城绿道沿线居民的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九成的居民表示空气环境明显改善,三成多居民表示水环境得到改善,两成左右的居民表示噪音、光和其他环境得到改善。 2372公里的绿道,不仅提升了珠三角城乡居民的幸福生活指数,也蕴含着广东各级政府“以人为本”的浓浓民生情怀。 据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房庆方介绍,建设每公里绿道约耗资150万元,一年来,广东省、市、县区政府投入超过30亿元。 对于财力相对富足的广东来说,筹集绿道建设资金并非难事,把有限的土地资源用在改善民生上,才是对各级决策者的考验。 站在省立绿道1号线起点、肇庆端州城区蕉园岗起点广场,看到的是星湖的粼粼水波,闻到的是微风送来的阵阵花香,谁能想到,这里原来是杂草丛生的山坡地,周围是臭水塘和杂乱的大排档。 据郑剑戈介绍,在绿道建设中,全市整合100多万平方米土地,围绕30公里的绿道,修建了2个公园、4个广场。 郑剑戈说:“如果我们把整治好的土地拿来搞房地产,一亩能卖到800万元到1000万元,现在,市本级财政拿出了3个多亿,把最好的环境留给了更多的老百姓。” 邬卫东说:“绿道建设是为百姓实实在在谋利的项目,而不是摆花架子。看到群众生活的改变,干部干起工作动力也就更足了。” 通过建设绿道,不仅提升了各级干部执政为民的理念,也拉近了干部群众之间的距离。邱镇年看到荔城街道办事处的干部,拉着手一个劲儿地道谢,他说:“没有政府修绿道,就没有我这个农家乐。” 在绿道建设中,广东省政府一直强调要让绿道网贴近群众、服务民生。广东省副省长林木声说:“检验各市绿道网建设的成效,一方面是是否完成省里提出的建设任务并达到有关工作要求,更重要的是,人民群众欢迎不欢迎、接受不接受、使用不使用,这才是评判绿道网建设成败的根本标准。” 千里绿道,万民共享。经过一年多的建设,珠三角绿道网已经提供约30万就业岗位,直接为2565万人提供生活休闲服务。人们期盼着这条承载着珠三角城乡居民幸福的绿道网不断完善,不断延伸。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