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放流能否拯救长江四大家鱼?
作者:张可佳 吕彤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5/20 10:14:09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长江鱼类的生存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导致长江中鱼类资源持续衰退,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四大家鱼。拯救其野生种群和栖息环境、尽快恢复种群数量已是当务之急。


 

  近千条正值繁育盛期、每条重达20多斤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被放入长江。这些源自长江的健壮亲鱼将肩负起恢复长江鱼类种群数量、增加天然鱼苗资源的使命。 杨波摄

 放流的每条亲鱼都重达20多斤。    张可佳摄


  ◆张可佳 吕彤


  “我们这里已经没有靠捕鱼为生的渔民了。”在长江中游湖北省监利县城的鄢铺码头,一些父辈曾是渔民的年轻人这样说。


  现在,当地人早都弃渔而靠其他手段谋生了,因为自从三峡水库发电运行以来,长江中游四大家鱼的鱼苗发生量骤然减少了90%。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正午12点,鄢铺码头边,三道放鱼水箱的闸门轮番拉开,近千条正值繁育盛期、每条重达20多斤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欢腾跃入长江。这些健壮亲鱼源自长江,经老江河原种场养育多年后,它们肩负着恢复长江鱼类种群数量、增加天然鱼苗资源的使命重归故里繁育后代。


  “这是一次伟大的科学尝试。”主持此项科研项目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副所长陈大庆说,在此后的两个月里,他们将追踪这些身上装有标志的亲鱼,“通过5年~10年的努力,有望逐渐恢复长江四大家鱼的卵苗数量,使之达到三峡建坝前的水平。”

    为什么要实施放流活动?


    人为因素导致长江四大家鱼资源急剧下降,人工放流担负起恢复种群数量使命

  长江四大家鱼是指长江中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它们是我国淡水养殖的主导品种,其产量一直在我国淡水水产品总量中占据着首要地位。除了渔获产量的问题之外,还有研究表明,长江水系四大家鱼的种质性状明显优于其他水系。因此拯救其野生种群和栖息环境、尽快恢复种群数量已是当务之急。


  但是,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包括密集的航运、破坏性挖沙、沿江城市扩张,特别是长江三峡等许多工程的建设,使长江鱼类的生存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许多鱼类的天然产卵场被毁,鱼类繁殖所需要的生态流量被改变,产漂流性卵的鱼类不能适应而无法繁育后代。


  这些因素都导致了长江中鱼类资源的持续衰退,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四大家鱼,其资源量急剧减少,幼鱼发生量更是呈规模地下降。


  专家介绍,在三峡水库蓄水前,长江监利断面四大家鱼产卵规模年平均值为25.24亿尾,尽管这也不过是16年前的1/3。三峡水库蓄水后,坝上坝下的水文情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监利断面卵苗径流量急速减少,到2009年已是历史最低水平,只有0.24亿尾了。


  怎样才能使长江四大家鱼的种群数量得到恢复?一个重要的拯救措施就是将人工养育的四大家鱼亲鱼再放回长江,让它们完成恢复长江鱼类种群数量、增加天然鱼苗资源的使命。4月22日在长江中游湖北省监利县鄢堡码头举行的人工放流活动就是这个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被放入长江的这些健壮亲鱼源自长江,为确保其健康并顺利成长到繁育年龄(即7岁亲鱼)前,不因环境改变和捕捞等因素干扰而夭折,研究人员在它们很小时就将其捞出,送到老江河原种场养育了许多年。然后选择时机再送它们回到长江。


  这就是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湖北省水产局和长江水产研究所、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等多家机构共同实施的“四大家鱼原种亲本增殖放流”项目的重要环节。


  长江水产研究所副所长陈大庆研究员主持了这项科研项目。他说,在这些亲鱼放流后的两个月里,他们将密切追踪所有身上装有标志的亲鱼,监测它们的产卵行为及其后代生存状况,确定今后的保护方案。“最重要的是,我们会联合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在今年6月初模拟自然生态流,下泄洪水,人为制造一次洪峰,向这些处于繁殖期的鱼群传达产卵信号。”


  “这是一次伟大的科学尝试。它将证明人工模拟水流能够为四大家鱼的繁殖提供它们需要的水文条件,也决定我们所放流的亲鱼能否顺利产卵、这些鱼卵能否顺利孵化。因此三峡集团在6月初释放的生态流量将是提高四大家鱼天然繁殖数量的关键一步。”陈大庆说。

  陈大庆希望通过5年~10年的努力,使长江四大家鱼的卵苗数量逐渐恢复到三峡建坝前的水平。

    为什么放流亲鱼而不是鱼苗?
 

    国外成规模放流以鱼苗为主,长江中游放流原种亲鱼将有助于鱼类资源的恢复 

 

  此次放流的四大家鱼亲鱼共6880公斤,是长江历次亲鱼放流规模中最大的一次。


  什么是亲鱼?据介绍,具有繁殖能力的鱼就是“亲鱼”。近年来,三峡大坝下江段四大家鱼群体结构以1龄~2龄段为主,而四大家鱼的性成熟期一般在7岁以后。保留长江及相关湖泊中有足够数量的亲鱼,是保持长江鱼类种群延续的基本要素,它们的数量决定着其种群能否恢复,进而保持养殖渔业的发展。


  据了解,世界上的渔业增殖放流活动始于19世纪中叶,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有关机构的统计,发展渔业增殖最普遍的形式是资源放流和物种引进。这不仅增加了人类食物种类和数量,增加了收入,也为休闲渔业提供了条件。而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为增加食物和收入而作为增殖放流对象最重要的种类是莫桑比克的罗非鱼。


  在欧洲,由于波罗的海周围河流沿岸水电站的大量兴建,破坏了鱼类的自然产卵条件,因此欧洲将人工培育的2龄鲑鱼放流到河中。1984年,瑞典放流了400万尾2龄鲑鱼;芬兰1985年孵化了200万尾幼鲑放流,以弥补自然产卵场的损失;挪威则一直致力于鳕鱼幼体的增殖放流。


  在美国,针对三文鱼资源的增殖放流始于19世纪后期,开始时效果并不明显,但随着技术的逐步提高,江河中三文鱼资源量明显增多。目前美国增殖放流的对象主要为一些高价值的鱼类。到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沿岸每年放流的鱼苗超过20亿尾。

 

  在日本,增殖放流所提供的渔获量占了近岸总渔获量的18%。


  长江水产研究所刘绍平研究员说,分析鱼类种群骤减的原因将帮助长江中游鱼类资源的恢复。四大家鱼繁殖群体偏少是导致四大家鱼资源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向长江中投放优质种鱼即四大家鱼的亲鱼非常重要,而此前国内外常说的放流多指放流鱼苗。


  人们都知道“鱼儿离不开水”,但并非有水鱼就能活。很长时间以来,鱼类对生存环境的需求被严重忽略,江河上首尾相连的一座座大坝毁掉了鱼类天然的产卵场,大坝蓄水取消了每年自然洪水节律,而这些洪水过程则提示着鱼类产卵的时间。这样做的后果是导致鱼群糊里糊涂地错过生殖期。当漂流性鱼卵需要足够水流、水量和流速孵化时,或因在平缓水流中下沉而死去,或因水温过低不能孵化。


  专家介绍,四大家鱼的漂流性卵需要18℃以上的水温才能孵化成鱼苗。

    确保放流成功关键点在哪?


    确保放流成功,需有模拟自然水流的人造洪峰


  “今年放流规模远超去年,可望有更大成效。”陈大庆说。


  去年5月,在农业部渔业局、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和湖北省水产局组织下,以及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下,长江水产研究所在湖北省石首和监利两地长江段开始进行四大家鱼原种亲本的增殖放流。


  当年5月~7月对放流鱼群的连续监测表明,四大家鱼产卵高峰期在7月出现。当时监利江段监测到鱼苗4.10亿尾,其数量超过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初期的鱼苗径流量。而且通过遗传学分析表明,2010年的放流亲鱼产卵量约占到总规模的2.02%。首次亲本放流取得初步成果。


  监利境内长江江段长达157.44公里,这一江段河道蜿蜒曲折,洲滩交错,沿江湿地众多,鱼类生境多样丰富,历史上一直是四大家鱼重要的繁殖场、栖息地和回游通道。去年,农业部批准在这里建立国家级四大家鱼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陈大庆说,今年4月22日和23日分别在监利、石首放流的大量亲鱼,需要6月初三峡大坝给一次模拟自然水流的人造洪峰。“三峡水库放水可以说是关键性的一步。”他强调。


  陈大庆介绍,上世纪60年代长江有36处四大家鱼产卵场,其中坝下有11处,仍占长江中游产卵场总数的42.7%,三峡截流后库区的产卵场基本消失,鱼类组成也发生很大变化,其中青鱼受影响最大,从1997年占四大家鱼比重的21.4%降到2002年的0.07%。


  青鱼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变化?因其对水文环境要求“苛刻”:一是要在水温达到18℃才能繁殖;二是水动力条件得达标(流速每秒1米~3米,并形成泡漩水状态);三是涨水(洪峰)不少于5天,平均水流持续22天。


  “这是最重要的。”陈大庆说,“具备这些生态流条件,它们才能在3天左右产卵。”


  现在,长江水产研究所、中科院水工程生态所、中科院水生所、国家水电可持续研究中心等机构合作制定了调度的初步方案,为推动这一方案早日实施,使长江中游四大家鱼的繁殖规模早一天达到三峡水库蓄水前的水平,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扮演了推手的角色,继续支持后续适应性管理工作开展。


  日前,陈大庆已将相关鱼类生态学水文指标的整套数据报告提交给了三峡集团公司科技环保部,三峡集团方面已开始为放水泄洪做准备。而让科学家们期待的是三峡集团方面是否从水库表层放水,使下泄洪水水温适应鱼类的需要。

 

    美国经验对中国有什么启示?


    在修建大坝前,要因地制宜为鱼类修建合适的通道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多年来一直作为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长江水产研究所及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之间的桥梁和科学咨询团队,为中美双方研究机构和企业提供学习和交流机会,促成相关研究和规划、方案的制订。


  4月22日,TNC再次邀请5位美国鱼类、河流生态学、环境工程学专家参加放流活动,并与中国学者、鱼类保护与养殖人员、三峡集团公司科研人员就长江生态和四大家鱼种群恢复进行了交流。


  美国伊利诺伊州大学鱼类学教授吉姆很认同陈大庆的说法。他谈到密西西比河的经验时说:“如果没有足够流速和流量,就不会有足够的鱼苗,其重要性占到所有影响因素的70%。”


  但吉姆同时还说,他们的研究目标正好与中国科学家的努力相反,他要控制作为外来入侵种的鳙鱼和鲢鱼在密西西比河的繁殖。


  哥伦比亚河研究实验室主任史代芬教授说,他们那里的大坝经营企业很愿意与科学家合作,在模拟生态流期间,他们天天放水,只在晚上把水闸关掉。但是后来的观察发现,鱼在晚上也可能产卵,于是改为全天都放水。


  史代芬还提到在放水时要注意一些细节。他们在为鱼类提供模拟生态流的过程中,发现简单地开闸放水,会淹没一种喜欢在浅滩湿地筑巢孵蛋的鸟儿的繁殖地。原来,大坝建成多年来,这些河段在春夏之交会变成浅滩,这些聪明的鸟儿发现了这种改变并已习惯将此作为繁殖地。于是,为了给鱼类和鸟儿都留下需要的生存环境,史代芬教授和他的研究人员调整了放水路线,把浅滩保留下来。


  美国专家戴斯瑞等一再强调,在建设或修建大坝之前,事先一定要摸清鱼类的环境需求和行为学规律,因地制宜为它们修建合适的通道,不要像50年前的美国大坝企业那样,事后再来弥补珍贵的生态资源的损失。


  “淡水水生物种消失的速度往往比我们想象的快,那时就是花再多的钱也无法挽回损失。”戴斯瑞博士说,他们从南京乘船沿江而上,看到长江上满是密集的水上运输、排污口和众多挖沙船,很为鱼类的生境担忧。


  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刘绍平研究员提出许多问题与美国科学家交流,他对TNC在美国给每条放流亲鱼都植入声波追踪标记,在部分亲鱼身上安装摄像机和GPS定位系统很感兴趣。这些技术能有效追踪到各种鱼类所有生活状况,对查清其种群、栖息和繁殖地、洄游规律、对环境改变的适应情况非常重要。


  美国专家尹耀介绍说,他们去年为密西西比河放流的400条雌鱼都植入了追踪标记,每个标记300美元。通过追踪能确定其产卵地点、时间和数量,发现有80%的鱼携带标记存活下来。


  而这样一笔钱在长江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看来却是不小的数目。去年,刘绍平研究员他们为29条鱼植入了这种直径7毫米、长3厘米的追踪标记。之后,他们乘坐渔政快艇、冲锋舟通过声波接收机、导航系统,日夜跟踪了两个月,记录到了四大家鱼的重要研究信息。


  为促成长江增殖放流取得更大成功,美国国家地质调查局科学家尹耀表示,将继续加强中美研究人员的交流和互访,为中国学者和三峡总公司相关人员提供学习互访机会。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