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谁来拯救可可西里?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人民网河南视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5 9:37:41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可可西里又闻枪声 藏羚羊惨死盗猎者枪下 在可可西里拍摄到的藏羚羊头骨。据非政府组织调查,盗猎者已转战另一处生存地———藏北羌塘保护区。 人民网河南视窗综合讯 藏羚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藏羚羊和其它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动物,国家于1983年成立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成立羌塘自然保护区,1995年成立可可西里省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底上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年来,这些珍稀动物一直在逐年减少,一些不法分子利欲熏心,铤而走险,可可西里无人区又有藏羚羊惨死在盗猎者的枪口下。 我国将首次联合调查藏羚羊种群数量 据新华社电藏羚羊的主要分布区新疆、青海、西藏三省区日前达成共识:计划2006年在同一时间对藏羚羊野外种群数量及生活状况进行联合调查,如果成行,这将成为我国首次对境内藏羚羊数目进行统计。 谁来拯救下一个可可西里 在10月28日召开的“中国野生资源保护奖”启动仪式上,“自然之友”会长梁从诫表示,藏羚羊盗猎分子已开始由青海可可西里转战羌塘自然保护区。 资料显示,地处藏北的羌塘保护区,面积29.8万平方公里,主要保护对象为野生动物及草原生态系统,其中藏羚羊种群数占世界总种群数的70%.该保护区1993年经区政府批准成立,2000年4月升为国家级。 2003年7、8月和2004年8月,“自然之友”会员周汝尧两赴羌塘保护区,完成一项专题调查。梁从诫前述观点也正是源于此。 周汝尧的调查报告显示,保护区所涉及的5个县均存在大量非法开采金矿现象,并涵盖缓冲区、核心区。 报告称:“金矿开采之处,植被遭完全毁灭,河流水系亦随之改变,这对野生动物的负面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羌塘保护区管理局一位人士也证实,保守估计,目前保护区内开采金矿超过100个,从业人员超过1.5万名,金矿老板和工人主要来自青海、湖南和黑龙江三省。 区林业局保护处处长卓玛央宗介绍,羌塘保护区仅获得国家一次性拨款1500万元,“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 相对于管理局近60人的饭碗,以及消耗巨大的巡山任务,财政拨款无疑是杯水车薪。羌塘保护区管理局那位官员介绍,从1999年到2003年,西藏用于保护藏羚羊的设施建设、配备的各种装备、巡逻费用以及人员经费等累计达6000多万元。事实是,一个保护区往往需要10年甚至更长久的时间,才能完成最基本建设。 如一个管理保护站,就包括观峰台、抢救室、住房等。一个功能齐备的综合管理站造价达300万元。除此,保护区内还要设指示牌、观测和通讯基站。至于巡山队需要配备的装备,更新更快。 周汝尧的调查报告显示,在羌塘保护区辖区尼玛县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管理分局配备的专职工作人员仅6人,大小车辆2辆,政府每年能下拨的巡逻经费不足3万元,“只够一次大巡逻的开支”。而按惯例,保护区每年的大巡逻至少得两次:春天藏羚羊产羔期和冬天藏羚羊交配期。 偷猎现象不可避免地出现。周汝尧在调查报告引述当地官员的话说,偷猎者“既有外地人,也有本地人,甚至本地官员”。梁从诫在10月28日的活动上警告说,如不立即采取强有力措施,羌塘可能会重演可可西里的悲剧。 被可可西里管理局主力巡山队抓获的盗猎分子和他们的盗猎工具。侯德强 摄 记者拍摄的盗猎分子非法猎取的藏羚羊皮和藏羚羊头。 侯德强 摄 记者拍摄的一只被盗猎分子猎杀的小藏羚羊。 侯德强 摄 “珠峰模式”能否复制 在西藏各级自然保护区内,“珠峰模式”被要求普遍推广。11月初,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第18次国际协调理事会上,珠峰保护区被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这也正是当地政府推广“珠峰模式”的动因。 成立于1988年的珠峰保护区,平均海拔在4800米以上,面积3.3万平方公里,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 据新华社报道,由于贫困,当地群众对有限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如草场被过度放牧,林木被过量砍伐,野生动物遭灭顶之灾。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苗鸿表示,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的矛盾,始终困扰着保护区的管理者和社区居民。 以羌塘保护区为例,该区成立10年来,人口和家畜数量不降反而持续增加。“人、家畜与野生保护动物争夺生存空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早在1995年2月,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资助下,珠峰保护区内四个县启动“以社区为基础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此计划包括三大块:一是在西藏开发一种具有特征性、综合性、示范性的、自下而上的社区参与的新的扶贫模式;二是为珠峰保护区制定一份确保自然环境不受影响,同时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机会及增收机会的生态旅游、环保及建设、自然资源合理开发使用及家庭手工业发展规划;三是在上述规划制定前后,广泛开展包括农牧业、太阳能利用、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示范活动。资助者还包括美国新一代基金会、芬兰政府等。 今年3月,由国家林业局、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组成的评估专家组,对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估,认为保护区内的景观与生态系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受此影响,西藏自治区林业局推出一项76.15万美元的项目,涉及保护区接待站、民俗村、垃圾处理站、车辆、通讯设施等,意在开发羌塘保护区生态旅游。 但林芝地区林业局的扎多认为,珠峰的世界知名度使其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而其他保护区很难得到类似联合国发展计划署资助这样的外援。在扎多看来,自然保护区真正的问题在于体制不顺。 自然保护区有多少婆家? 自然保护区有多少婆家?在扎多看来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问题。据其介绍,自然保护区分森林、野生动物、湿地、荒漠、野生植物、海洋、草原、自然遗迹、古生物遗迹9大类,前5类隶属林业部门,草原归农业部,海洋归海洋局,而自然遗迹、古生物遗迹则归地矿部门。 资料显示,截至2003年底,全国各类自然保护区1999处,国家级的226处,保护区面积逾1.4亿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14%左右。其中林业部门系统超过1500处,160多处为国家级。 根据《自然保护条例》,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实施综合管理和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换而言之,除林业、农业、海洋、地矿四大行政管理部门外,又由国家环保总局进行综合协调。 一个自然保护区产生的流程是:由地方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可行性报告,交由当地环保局审查。若是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则由当地政府审批;若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报中央政府审批。批准后,部分可获得中央财政的资金支持,而保护区的人员组成、工资待遇、经费开支等,全由地方政府承担;国家林业局、农业部等中央行政部门只对保护区进行业务指导。 由此可能造成的一种后果是,一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有可能林业也在管,环保也要建。而人事问题则更是各保护区管理者“最感头痛的事”。 以羌塘保护区为例,该保护区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由林业局派出,实际人事权归地方政府。一边是业务主管,一边是衣食父母,当地方党政部门或其主要领导做出破坏保护区的事时,保护区管理者很难做到依法与之抗衡。 羌塘保护区管理局一位官员介绍,在划建保护区之前辖区土地大多归集体,如果地方政府要采矿,保护区管理局束手无策,只能“做些劝说和指导方面的工作”。 尴尬并不止于此。身为综合管理的环保部门,未设专门的行政监管机构,“甚至连一次监管都没法开展。”国家环保总局保护司的柏寿成处长说。这似乎成了“自然之友”启动“中国保护地公众评估项目”的大背景。 22位院士呼吁国家埋单 2003年3月,许智宏、李文化等22位院士,根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调查结果,向中央政府提出“将保护区经费投入纳入国家预算计划,保障保护区建设与运行的基本费用”的建议。 据介绍,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保护区费用纳入中央政府财政总预算,自然保护区实行垂直管理。 我国近四成自然保护区位于西部地区。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无力支持保护区事业,绝大多数保护区管理者不得不把精力花在“跑钱”、创收、养队伍方面,而不是执行保护区职能。 以西藏为例,目前全区区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总面积达4073.41万公顷,占全区土地面积的33.9%.卓玛央宗处长也证实,西藏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仅3个获得国家一次性拨款,像珠峰保护区仅获得600多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平均每个保护区获得政府拨款35万元左右,保护区职工人均1.1万元,相当于一般事业单位的人均工资水平,但这里却包括工资、福利、运行和基建费用。如果工资与运行按一比一计算,仅此一项就要多支出一倍。 而在广东、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自然保护区所需经费已全部纳入了省级财政预算,其生态保护工作的成效也相对领先全国。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长韩念勇曾主持完成《中国自然保护区可持续管理政策研究》课题,建议“改革现行体制,明晰责任”,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和公务员制,同时建立新的政策法规体系。 韩念勇专为此算了一笔账:全国有136个(2000)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按平均编制60人,每人月工资和办公运行费各1000元计算,每年需1.95亿元;若考虑实行公务员制度后,工资和运行费提高一倍的话,需要3.9亿元;如果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目翻一番达到270个左右,每年需7.8亿元。韩念勇认为,从长远来看,这种投入十分值得,而且是国家可担负的。 前述22位院士也在建议书中表示,满足近20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本经费需求,每年只需10多亿元(包括基建和运转费),同治理破坏后的生态环境相比,该投入是微不足道的,但它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却是无法用金钱来估量的。
|
![]() ![]() |